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从数字中感悟塞罕坝精神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姚玉洁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59年间,3代塞罕坝人以接力赛跑的形式,用他们的青春与汗水在昔日荒原上造林115万亩,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这一串串数字中,我们能深刻感悟到艰苦创业、久久为功、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59”载寒来暑往,铸就了“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被荒漠、流沙占据,最高气温33.4℃,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59年的艰苦创业,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为京津筑造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屏障。萧瑟的寒风吹不动他们坚守的身影,漫天的狂沙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不管遭受多少打击,初心与使命犹如灯塔般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撑,没有矢志不渝的接力传承,就没有塞罕坝的沧桑巨变。面对各种矛盾叠加凸显的关键期,我们要从塞罕坝精神中找寻“答案”,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矛盾面前不退缩,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时之利。以更大的勇气、更强的决心啃下难啃的“硬骨头”,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3”代人持续接力,铸就了“久久为功”的塞罕坝精神。第一代务林人怀揣梦想来到塞罕坝,在“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的艰苦条件下,凭借着一腔热血攻克了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三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立下愚公移山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解决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旧债,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发扬塞罕坝人“以苦为乐、久久为功”的奉献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百米冲刺”与“万米长跑”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细心解决每一个问题。

  “115”万亩人工林海,铸就了“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从茫茫荒原到115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人书写了一部壮丽史诗。昔日“黄沙遮天地,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这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我们要学习“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境问题监管,让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坚决摈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中国梦沿着绿色发展的轨迹不断前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发布人:夕小颜 发布时间:2021-9-1 08:17 收藏 阅读人次:3133

初审:钟辉 编辑:水见文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