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向“塞罕坝”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人民政府 赵雪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半个多世纪前,塞罕坝土地贫瘠,风沙蔽日,可谓“苦寒之地”;如今,这里林木茂密,绿意盎然,美不可言。在极端的条件下,三代造林人坚守初心、不离不弃,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塞罕坝已不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赶考路上,全体党员干部应当弘扬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争取更大胜利。

  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永葆服务乡村新情怀。1962年,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位创业者,响应国家号召,在这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不毛之地扎根造林。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保证完成党交付的任务。一群人时刻把使命记在心里,把担当扛在肩上。“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40岁的王尚海接下任务,立下誓言、咬紧牙关,立志要带领着队友们把沙海变成林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走好“新长征路”,答好“新考卷”,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持久战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价值追求,勇接“最烫手的山芋”、敢啃“最硬的骨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踏实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弘扬“把革命工作干到底”的艰苦创业精神,增添干事创业新动能。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睡马架……这是塞罕坝建设者的工作生活常态,再苦不喊累,再累不掉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志在林海”的深刻内涵。从不到5%到近8%再到90%以上,数据的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八年的脱贫攻坚战役,我们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进入新时代,迎接的是更难更重的课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汲取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催人奋进的精神,提高“七种能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革命热情、更扎实的行动,加足“马力”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绘就美丽乡村新风景。历经半个多世纪,从一棵“落叶松”到如今的115万亩森林,塞罕坝实现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目标,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塞罕坝人呈现了教科书式的“参考答案”。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科学把握实现什么样的振兴、怎样实现振兴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实现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做实“显绩”,又要在“潜绩”上下狠功夫,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后的“好评价”当作检验成绩的重要标准。
发布人:送你一朵海棠花 发布时间:2021-9-1 15:43 收藏 阅读人次:1088

初审:易晗 编辑:李一画 责编:水见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