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穗”月静好之时 青春当不负“实”光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委组织部 黄雨婷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金秋九月话丰收,近日世界最高水稻在我国重庆大足试种成功,植株高达2.2米。稻香说丰年,饮水当思“袁”,在纪念袁老诞辰91周年之时,风吹稻穗层层浪里翻涌着思念。袁隆平老先生曾寄语青年“忠于热爱,奋斗青春”。缅怀“稻田守望者”,青年干部当做新“实”代的追“星”族,将继承作纪念,赓续星光,灿烂天地;做一粒好种子,在“穗”月静好之时,不负“实”光。

  以“心系苍生”温热“实”光里的一缕米香。禾下乘凉,天下大同。春种一粒种,心总济苍生。只因新中国成立前“亲眼看到过路边的饿殍”,年轻的袁隆平就将农业报国作为一生的选择,杂交水稻自此浸入了他的生命与血液。秋收万仓粮,福祉佑万民。惠泽世界,杂交水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只一句“让大家吃饱饭”,袁隆平先生矢志稻菽丰稔。风吹稻花香两岸,一稔稔饱满凝结着的是袁隆平先生的“一片丹心图报国”,饱含着的是袁隆平先生的“达则兼济天下”。青年干部应当赓续“袁隆平精神”的一稻济世,做一颗“有理想”的种子,以“凌云气魄”砥砺“赤胆忠心”的鸿鹄之志,将“拳拳报国志,涓涓济世情”作为动力,以个人小我融入追梦大我,让青春在强国道路中焕发绚丽光彩。

  以“领异标新”深耕“实”光里的一阵稻浪。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质疑,1966年,袁隆平先生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这场创新驱动的“绿色革命”打破常规。创新之力微雕出一粒种子的进化“丰”景,更端住了盛满了“中国粮”的“中国饭碗”。袁隆平先生说,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青年干部应当赓续“袁隆平精神”的求新,做一颗“勇创新”的种子,树“日新者日进也”的理念,秉持“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勇气,将“惠民、利民、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于“思”中“悟”,方能让青春在“创新发展”舞台上“更上层楼”。

  以“脚下有泥”厚植“实”光里的一方禾田。书本上种不出水稻,万家粮足需将奋斗足迹印在大地上。从绵延平原到雪域山川,从滨海湿地到黄土荒漠,从水田到沙漠到盐碱地,这位“中国老农”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都在试验田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牵挂的还是他“耕耘”了近一个“甲子”的稻田,也正是在这近一个“甲子”中“耕耘”,创造出了一个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袁隆平先生“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青年干部当赓续“袁隆平精神”的笃行,做一颗“能实干”的种子,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中,传承躬耕不辍的赤诚之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方能让青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向阳生长。
发布人:加油吧 井井 发布时间:2021-9-3 13:20 收藏 阅读人次:2710

初审:安可欣 编辑:李一画 责编:水见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