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塞罕坝的“变形”历程 看时代担当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委组织部 吕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曾经,这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被誉为“美丽的高岭”。随着时代变迁,退化为高原荒丘,一度被人们遗忘。而今,塞罕坝经历了一段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从上世纪60年代的“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到现在的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完成了一次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完美地诠释了青年干部、党员干部、大国的时代担当。

  从塞罕坝“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荒无人烟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看青年干部的时代担当。在一段时间里,塞罕坝“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无人问津。经过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青年干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山、石、水、林、草等自然景观征服着每位来访者,成为每位游人的“打卡点”。作为青年干部,主动把基层作为锻炼自己的熔炉,让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燃烧,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拼劲和韧劲,勇担时代重任。

  从塞罕坝“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林遥飞鸟迟,云去晴山出”的万亩林海,看党员干部的时代担当。郁郁葱葱的百万亩林海,在湛蓝的天幕下显得肃穆、端庄、壮美。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的塞罕坝,初到者,谁会想到这曾经是一片茫茫的荒漠,如今却创造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的蜕变,离不开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一片默默付出。作为党员干部,要经得住“化茧成蝶”的蜕变之苦,才能在逆境中破茧成蝶。只有把经历磨难、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当做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过程,才能让自己变得成熟与稳重。

  从塞罕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理念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看大国的时代担当。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同时,回想几代塞罕坝人听党召唤,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绿色发展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这根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 发布时间:2021-9-12 19:01 收藏 阅读人次:2478

初审:图南 编辑:慕梓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