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如今的高西沟村,已从“风刮黄沙难睁眼,下雨泥糊顺沟流”,变成了今日的“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这仅仅是黄土高原上那抹“榆林绿”的小小一隅。从沙漠到绿洲,“榆林绿”背后是一代代榆林人初心如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发展的“红色精神”写照。
不辱使命,知重负重,始终坚定防沙治沙“一条心”。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曾是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新中国成立时起,顽强不屈的榆林人就向毛乌素的黄沙发起挑战,一代代榆林人秉承“一条心”,始终把治沙造林、保护生态作为使命传承,从风沙肆虐不止的毛乌素,到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处处都是榆林人防沙治沙的身影。70多年来,榆林人牢记使命、不畏艰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建起了“绿色长城”,筑牢了安全屏障,将800多亩沙漠变成绿洲,成功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生态奇迹。进入新时代,年轻干部更要坚守初心,扛起时代之责、使命之责,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尽职履责、实干担当,砥砺青春意志,展现青春作为。
乐于奉献、苦干实干,始终搏尽为民担当“一份力”。住柳笆庵子、吃苦苦菜、人拉肩扛,靠着双手硬生生地在荒漠上织出一条条绿带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放弃“铁饭碗”,变卖家产,一辈子就干治沙一件事的“沙海愚公”石光银;风餐露宿,三十年坚守在沙地里种树,只为子孙后代创建绿水青山好日子的“治沙女杰”牛玉琴……他们只是300多万榆林人为民奉献、甘于吃苦、搏击风沙、战天斗地的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要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要靠孜孜不倦的奋斗,在基层工作中要沉下心去,不怕苦、肯吃苦,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了“冷板凳”,尽心尽力为民解难题,用奋斗和奉献雨露浇灌“青春”之花,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一盘棋”。走进榆林,我们看到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不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还有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多种经营路子,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从遍地黄沙到“塞上明珠”,榆林人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年轻干部要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掘生态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好“绿色发展”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