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多把尺子精准“量”才

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 甄红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欲行千里思良驹,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的竞争。面对国内与国际复杂局面,集聚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显得极具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各地要完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浓厚氛围。

  找准定位答好“是什么”,锚定“专”的航向。任人之道,因才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认知趋于狭窄,习惯于把学历高、职称高、奖项高的国家院士、学术带头人、特殊津贴人员定义为人才,而将专业技术、社会民生、新兴行业等领域的技能人才排除在外。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把焊接技能做到极致,攻克数百技术难关;95后全国劳动模范邹彬以专业的砌筑技能诠释“工匠精神”;快递小哥李庆恒折桂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看出身。事实证明,学历、职称、头衔只是人才评价的组成部分,新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尺逐渐打破“人才”的传统认知,集知识、技能、业绩于一体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正散发出无限魅力。要对人才的认定建立新的认知,为技能人才搭台,让大国工匠出彩,莫使职业教育沦为“衍生品”,让各行各业的“领军者”充分涌流。

  构建体系答好“如何评”,遵循“实”的逻辑。欲得人才者,必有识才之功、聚才之业。古哲先贤尚有“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识人之道,当下“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标准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性指标已不适合我国人才评价发展趋势。人才评价之所以难,关键是缺乏统一的人才定义和评价标准。不久前,网上一则外卖骑手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的消息引得舆论普遍叫好。由此,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涵盖品德、注重业绩、突出能力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成为众多技能人才的新期待。针对创新成果、技能成就职称评定难认可现象,各级政府务必动真格、出实招,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取向,建立以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实行人才差别化评价,鼓励科研、技能人才在各自主战场充分涌流,为所在行业构筑起强大的人才支撑。

  权力下放答好“谁来评”,凸显“用”的原则。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骏马和驽马的辨别还需识马的智慧和经验,同样,人才的评价不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更不是小部分人的“单打独斗”,而要综合社会化、市场化手段进行多方发力、形成合力,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由此增强评价的专业性,让“人岗适配”更精准,最大限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毋庸置疑,“用人者”对人才评价工作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在保证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下,通过下放评审权、实行同行互评,让用人单位握牢评价主动权。不论是科研行业还是技能领域,人才评价越接近一线,越能看清细节。特别是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职称评审,把“人尽其才”放在首位,注重回归人才本身,简化冗杂程序,增加透明内核,让人才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评价中要对行业内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给予充分肯定,在薪酬分配、绩效评价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事业与人才的双向激励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发布人:粉色胡杨 发布时间:2021-9-29 08:42 收藏 阅读人次:5034

初审:安可欣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