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稻浪随纬度的升高由南到北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也赢来了一年中最荣耀的时刻——秋收。巨幅的稻田画无不彰显着北大荒人的喜悦,他们在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上建成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74年过去了,荒凉的黑土地早已不见踪迹,而北大荒人在半个多世纪里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却在不断激励和警醒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北大荒人不畏严寒冻土,不惧条件艰苦,发扬“老黄牛”精神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代表的是一个方向,更是一代人的信仰,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10多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当起了“北漂”。北大荒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他们借来门板,割几捆草堵上窗户,地面铺上羊草,就算安家落户了。野外白雪茫茫,寒风呼啸,室内四处透风,冷气逼人,他们风趣地称之为“五风楼”。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北大荒人一锄头一镐头地在荆棘沼泽密布的荒地开垦,他们如同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汗水夹杂着黑土地特有的腐殖质让粮食的长势格外喜人。新一代年轻人从小生活富足,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要知道全球还有几千万饥民食不果腹,我们如今的丰衣足食要感谢这些时代“最美奋斗者”的付出。因此年轻人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品质,一方面在生活中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身体力行从“光盘行动”开始,让节约粮食在社会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苦干实干,拒绝“躺平”,发挥老黄牛精神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才能对得起老一辈奋斗者为我们创造的优渥条件。
北大荒人向荒原进军,与时俱进的开展科技、体制创新,发扬“拓荒牛”精神把黑土地变成“金窝窝”。在北大荒开垦初期,农场劳作全靠人工和简单机械,粮食亩产也不足500公斤,而如今实现大型机械自动化种收,最新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600公斤,把“向荒原要粮”的口号变成现实。在垦区的体制方面率先实行财务包干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家庭农场在垦区兴起,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更好地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年轻人应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发挥思维活跃的优势,敢于打破“常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在科研上不断实现农产品产量质量的双提升,开发运营供销市集和农产品产销大数据平台,画出生产端和销售端的最大“同心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狠劲,不断跨越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地雷阵”和“绊脚石”。
北大荒人顾全大局,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永远留在了松嫩平原,发扬“孺子牛”精神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北大荒建设的“接力棒”经历了三代人的传递,他们义无反顾投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事业中去,靠的就是胸怀“国之大者”。他们中有的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英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当国家再次需要他们的时候,毫无怨言毅然来到茫茫荒原进行开垦播种,把北大荒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如今年轻毕业生就业选工作时挑三拣四,苦的累的不愿意去,离家远的待遇低的不愿意去,根本原因在于“利己主义”占据主导思想,没有奉献牺牲精神。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要鼓励年轻人投身农业农村工作,虽然我国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但脱贫的成果需要巩固,相对落后地区的农产品提高品质、增加产量、畅通销路也都需要大量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助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年轻人是被寄予厚望的群体,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应当拉满弓、加满油,当主力、争先锋,涵养胸怀全局、富国为民的“孺子牛”精神,体现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担当,让每个国民端牢饭碗的同时把“碗”里的内容变得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