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霜降的“多重身份”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两岛街道办事处 王娇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耳熟能详的24节气歌,总结了一年四季更迭,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发生在漫山黄叶的时候,它诉说着从发芽到茂盛直至凋零的整个生命故事,一个个顽强的生命在此封印,沉睡在冬天里,养精蓄锐,等待来年。

  “霜降”是一个信号。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信号,是季节变化的信号、是天气冷暖的信号、是农民耕作的信号,“霜降”是秋天结束的信号。“霜降”是秋收扫尾,在初霜来临之前,农民会把所有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收回家,装满仓。“霜降”是一年吃得最饱的时候,是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的时候,“霜降”一过便是“立冬”,又到一年蛰伏的时候,是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最清闲的时候。“霜降”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节气。

  “霜降”是一份记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少了、村庄荒了、乡村生活消没了。“霜降”成了一个词、一个时间,成了书本上的一个知识点。人们很少看见霜,很少因为天气转凉而想到“霜降”。记忆中的深秋,早上钻出被窝,一阵凉意侵骨,打两个寒颤,穿上衣服吃完早饭,背上书包出门,天还蒙蒙亮,走在田间小路上。路两旁是郁郁葱葱了整个夏天的小草,它们向路中间伸长,路人日复一日的脚印阻止了它们生长,两相较量下,路变得越发窄,小草在夏天打了胜仗,在秋天逐渐枯萎,露出宽阔的路面。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孩子们踩在枯萎的小草上,突然在一个清凉的清晨脚下传来沙沙的声响。呀,降霜了,肯定是降霜了,乡村的孩子分辨得出来霜的声音。随着天空明亮,果然眼前的世界蒙上一层白白的霜,霜比雪温和很多,它不像雪厚厚地盖在大地上,霜像把雪压缩在一个喷壶里,喷出来变得薄薄的、稀稀散散的,轻轻地蒙在枯草上。哪怕是在南方,深秋也有明媚的阳光,八九点钟,一片金色的阳光慢慢吞噬了霜,化成一颗颗露珠,顺着小草黄褐色倔强的叶子滴落到土地里。“霜降”是时代的记忆。

  “霜降”是一种智慧。《红楼梦》里薛宝钗吃的冷香丸要用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来调兑四种花蕊粉。在没有气象预报的古代,仅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古人能总结出24节气,放在现在正好是一个月两个节气,并且每年节气在阳历中相差不过一两天。这样的智慧真的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且雨水这日便会下雨,白露这日便会有露,霜降这日便会降霜,小雪这日便会下雪。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能屹立世界的根基。古人是怎么从生活中总结出的24节气,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要葆有这份智慧,葆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葆有善于总结归纳的能力。

  “霜降”是一袭传承。踩在霜上沙沙作响的日子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奢侈。霜是神奇的,城里的人们也能听到淅淅雨声,也能看到皑皑白雪,唯独城市化能把霜淹没掉。霜是边缘化的,暖和一点便是雨,再寒冷一点便是雪。霜是脆弱的,它只出现在清晨,太阳一晒就没了。城市里见不到霜,对我们提出了拷问,在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霜能降落在高楼大厦中间的草坪上,在繁忙的同时要提高锻炼身体重要性的认知率,让人们的眼睛能看到清晨的霜。虽然24节气歌人人能背,但是霜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霜降”不再是生产生活的工具,让“霜降”传承下去,不仅是传承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保护传承,抵御全球变暖的方式,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举措,回馈地球母亲的实际行动。
发布人:向着小火苗努力 发布时间:2021-10-21 09:36 收藏 阅读人次:1829

初审:凌晨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