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汇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switch_blind!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首页
党建
组工
榜样
服务
互动
课堂
专题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学习心得
书写“媒体答卷” 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湖滨村选调生 黄军
共产党员网来稿
分享
打印
纠错
请先登录
x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华社建社90周年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奋起扬帆舵,开启新征程。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蓝图的徐徐展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治理、文明乡风、产业发展中书写“媒体答卷”。
培育多元主体,助力乡村治理。
作为传播的载体,媒介赋权深刻改变了乡村的传播网络。新媒介的低门槛性,打破了单向性质的传播链,给予了不同主体的村民进行发声、议事的“麦克风”,塑造了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渠道。对于在外务工的村民而言,由于在大城市发展,见多识广。通过新媒体,例如微信群、钉钉群等,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这不仅能够及时对家乡的治理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更好地释放“乡愁引力”,吸引外出优秀人员建设家乡。对于在村务农的村民而言,通过新型学习平台,例如学习微信群、指尖小课堂等,打通了与外界的隔阂,使得获取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忙时田间务农,闲时网络学习”,成为新时期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要加大对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通过强化舆论宣传,提升村民的现代化观念,激发乡村治理的“首创精神”。
把握时代主题,营造文明乡风。
乡村作为多种价值的综合载体,其不仅具有农业生产、村民生活、生态养护的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乡土点缀着文化的“底色”,滋养着文化的“根系”。例如:配合农业生产的节气文化、反映男耕女织的诗歌文化等。随着机械化种植在农村的大量普及,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当农忙成为村民生活的“过去式”,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成为了现今大多数村民生活的“常态化”。文化活动的缺乏、精神世界的空虚,催生了乡村的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例如打架、赌博等违法现象。因此,乡村要振兴,首先要“铸魂”。作为文化宣传的载体,媒介要把准时代脉搏。通过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寻找切合乡村发展、群众需求的好故事,积极营造文明乡风。
拓宽宣传渠道,推动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要发展,需要打通与外界的“信息堵塞”,打造“信息桥梁”。从2016年起,中央广播电视台对脱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的地区开展“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依托央视的品牌影响力,众多之前“窝在山沟里”的好产品,得以擦亮品牌,改变了“身在闺中无人识”的局面。随着媒介形式的日益丰富,抖音短视频、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拓宽了宣传渠道,塑造了由之前单向的信息接收到现今接收与传播的双向反馈机制,村民开始变为了内容的生产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此外,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无形之中也在推动着产业链的发展。例如,直播平台账号“侗家七仙女”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在介绍小黄姜农产品的同时展示贵州乡村的美丽景色,实现了带货与旅游的“双丰收”。因此,乡村振兴要搭乘媒介这个“便车”。要通过开设信息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网络直播的使用能力,打造一批“懂技术、识农业、爱农村”的“领头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发布人:
星光不负赶路人
发布时间:2021-11-8 08:26
赞
0
收藏
阅读人次:3564
初审:易晗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请先登录
x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有奖调查
使用说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