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感悟“林海赤心造奇迹”的塞罕坝精神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双山子村选调生 叶力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六十年前的塞罕坝风沙肆虐、寸草不生,六十年后的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六十年前的塞罕坝精神在沙漠荒原之中生根、发芽,六十年后塞罕坝精神就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燕赵大地上闪闪发光,塞罕坝精神变荒原变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中国奇迹、世界奇迹。闪耀在中国精神中的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塞罕坝精神是什么?是“构筑绿色屏障、保卫生态安全”的使命担当。上世纪60年代初,风沙逼近北京城,塞罕坝正好处于沙源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首都北京的中间位置,塞罕坝则成为为京津阻沙源,是北京蓄水的重要门栓。1961年,刘琨同志临危受命,与6名专家一同登上塞罕坝。一路上,队伍里的每一个人心情异常沉重,毫无生命迹象的塞罕坝可谓是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从第一代“30后”的建设者再到今天“90后”的接力者,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彰显着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本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觉悟与担当,让曾经荒无人烟的沙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让一棵落叶松成为如今的百万亩林海。这前无古人的绿色奇迹,是三代塞罕坝人敢于奉献的使命担当,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塞罕坝精神是什么?是“茫茫塞罕坝、黄沙变绿洲”的艰苦创业。1962年到1964年,首批志愿者来到塞罕坝,这369名志愿者或骑马或乘车又或是步行,成为首批扎根塞罕坝的战士。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其中,来自河北承德的女高中生陈彦娴六姐妹被称为“六女上坝”,她们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只吃两顿饭,饿了顶着、渴了吃雪。在坝上的三年,她们远离繁华都市、忍受酷暑严寒,拒绝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只为扎根塞罕坝。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将自己的青春倾注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绿洲。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把塞罕坝人击退,他们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即使塞罕坝是生命的禁区,他们也要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生态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祖国筑起一道捍卫生命的绿色长城。

  塞罕坝精神是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六十年沧海桑田,塞罕坝早已不是那个寸草不生的荒漠,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绿色进行曲”。塞罕坝人以种好树、用好树的的态度,拒绝木材开发商的短期诱惑,利用树木的生态价值,着力开发树木的生态资源,将塞罕坝变成一座源源不断的“富矿”。如今,18.3万吨来自塞罕坝的碳汇,经过市场化的运作,仅仅是塞罕坝碳汇交易这一项就能给塞罕坝带来一亿多元的收益,绿水青山已经源源不断地变成了“金山”和“银山”,而这一座座高岭是正是三代塞罕坝人精神高地的象征。
发布人:榴莲爱吃芒果 发布时间:2021-11-9 13:02 收藏 阅读人次:3341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