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父辈的“习惯”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孟塘镇人民政府 胡月耀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小时候,特别期待每年的“打谷子”,不用像春节那样挨着向长辈们问好,也能吃到满桌的佳肴。父亲和闻讯而来的叔叔们,光着膀子、喊着调子,全然不顾烈日与高温,誓要把田里的丰收,一粒不落地挑进家里;母亲和姐姐在厨房里忙得脚不沾地,把桌上的菜叠了一层又一层,生怕劳动的人儿填不饱肚子;我和小伙伴在田埂上肆意奔跑,田里的大人会把捡到的田螺、鲫鱼、泥鳅……一股脑儿地朝我们扔过来,我们争抢着装进背篓,为“野炊”储备难得的“口粮”。看着满头大汗的父亲,我总是会问:“累不累”,父亲总是回答:“习惯了”。

  “习惯了”欣赏“炊烟与朝霞共舞”。“早起三日当一工”,对于干农活的人而言,谁也不会认可睡懒觉的行为,尤其是在打谷子期间,看准日子,争分夺秒,要是错过了时机,一场大风,一场暴雨,都会影响收成。“起得早”“不能等”是庄稼人的“丰收密码”,也是基层干部应该有的行动自觉。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像“打谷人”一样,养成早谋划、早行动的习惯,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既要学会“向上看”,找准政策、机遇的切入点;又要学会“向下看”,坚持服务于民、问计于民,找准乡村发展的落脚点,与村民一起在炊烟和朝霞中前进、在落日与余晖中小憩。

  “习惯了”忍耐“汗水与衣衫共存”。打谷子的人从来不怕太阳晒,干事创业的人,也不应该怕见光。“烈日当头正当时”,是磨炼意志、砥砺信念、增强本领的好时候。基层干部要走出办公室,去到田间地头、去到人民心头,主动了解群众生活之急、致富之忧,坚持“摘帽不摘政策”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全力保障民生,加强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服务温暖人心,让汗水在衣衫上画出奋斗的足迹,以“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习惯了”聆听“蛙鸣与风声合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美丽的乡村风景应该成为有效的致富资源。基层干部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勇挑重担,像“打谷人”一样,只嫌箩筐小、不觉担子重。要想方设法创新提升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学会聆听“蛙鸣与风声合唱”,学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到特色发展路径,科学把握乡村发展和村民需求的差异性,实现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脸上笑容挂起来,让农业更有效益、农村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发布人:是小胡 发布时间:2021-11-11 10:03 收藏 阅读人次:1249

初审:杨南方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