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汇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switch_blind!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首页
党建
组工
榜样
服务
互动
课堂
专题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学习心得
不忘对外广播事业的“三颗初心”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 靳仔囡
共产党员网来稿
分享
打印
纠错
请先登录
x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支持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80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致力于联通中国与世界,成为让世界听见中国好声音、看见多彩中国的重要窗口,成为给海外华侨华人带去浓浓乡音的心灵之桥。我们应不忘对外广播事业的初心,充分发扬优良传统,高扬开拓创新的新时代风帆,主动担当作为,让对外广播事业的窗口越开越大。
初心是一个“土窑洞”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宝塔山西边的王皮湾村山峁上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呼号:“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这样创立起来了。随后,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用日语广播,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正式创立。那时的播音室环境和设备都十分简陋。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就是播音室的办公地方。新华台的播音员们克服着“没有隔音设备、没有报时器、没有降温设备”等艰苦条件,向世界发出着红色的电波。今天我们要记住那个“土窑洞”,因为那是对外广播事业的初心始发地。
初心是“一个人”
1941年12月3日,原清志第一次走进简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第一次以她的母语日语,向她极为痛恨的在华日本侵略者进行播音。原清志并不是中国人,她出生在日本东京一个贫困家庭里。在“九一八”事变其丈夫因反战被关进监狱后,她结识了中国进步留学生,两人相爱并结婚。长期受中国进步思想熏陶的她参加了八路军,后被朱德总司令指派去延安担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日语播音员。新中国成立后,原清志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中国,因为她早就把中国当成了她的第二个祖国。原清志的故事传奇又励志。她的岗位是非常特殊的,尤其是在中日双方交战的战火连天岁月里,要用她的母语日语向她的同胞、她憎恨的侵略者播音。原清志让我看到了中国对外广播第一人的爱憎分明,热爱中国人民的鲜明立场,向往世界和平的强大愿景,也让我看到了架在对外广播事业“空中之桥”上空的“美丽彩虹”。
初心是一个“红色电波”
1944年8月,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在建安成立。当时,参与新华社英文广播创建工作的同志都是延安优秀的外文干部,有的毕业于北京大学外文系,有的在中宣部负责过外文刊物的编辑工作,有的是新加坡华侨。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着“冲破战争时期里的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同一个目标而相聚在一起。他们发出的红色电波是“最长的”,不仅可以划破战争暗夜的星空,更可以飞越大洋大洲,穿越到大洋的彼岸,为海外华侨华人带去中国的乡音,为世界人民带去中国人民英勇斗争又向往和平的呼声与号召。今天我们记住那个“红色电波”,就是记住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正义之声”,记住“以我为主、融通中外、敢于斗争”的外宣使命。用“温馨乡音”去解海外华人华侨的乡愁,用“正义之声”去纠正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各种偏见,引领国际社会舆论,凝聚海外听众的心,架起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人:
雪中送炭
发布时间:2021-12-5 10:26
赞
0
收藏
阅读人次:4381
初审:邱莫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请先登录
x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有奖调查
使用说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