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十个坚持”见证“四心”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新抚一校 许华凌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以宏阔历史视角和深厚历史智慧,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

  “十个坚持”,彰显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接续奋斗,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梦想成为现实,南湖上的“一叶扁舟”也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巍巍巨轮”。我们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总结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就能更加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用更强的信心和底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十个坚持”,彰显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的“恒心”。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强国;从闭关锁国,到建设“一带一路”;从被国际封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进入小康;从连一个钉子都造不出来,到卫星上天、蛟龙下海……中国共产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恒心,把握时代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极端灾害天气多发频发、内部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等多种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的伟大历史性成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真正感悟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民族自信心,正以昂扬的斗志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十个坚持”,彰显中国共产党再铸辉煌的“信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宣告了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豹尾”已经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龙头”正在全面开启。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全党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了思想上又一次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看清楚了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路上,越是接近目标,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信心百倍地踏上新的赶考征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和勇气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个坚持”,彰显中国共产党圆梦中华的“决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必将激励全党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优异成绩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发布人:诗酒情怀 发布时间:2022-1-12 08:01 收藏 阅读人次:3734

初审:杨南方 编辑:慕梓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