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层干部期盼:少一些“不讲理”的督导检查》一文指出,一些地方在督导检查的过程中走了形变了样,督查急功近利,检查流于形式,不切实际的考核,变成了广大群众的“堵心事”、基层干部的“烦心事”。督导检查本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和指导,本意是为了推动工作、落实工作、提升工作实效的,但却成了给基层添堵的乱行为,显然已经本末倒置、倒行逆施。因此,要杜绝这种行为,需在督导检查中注重“实而不虚”“细而不繁”“精而不滥”。
注重“实而不虚”,杜绝形式化督查。文中反映,上级部门要求村里每天排查一件矛盾,当天解决一件矛盾并填表上报。我们身边也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要求每月每周每日必须排查出一件什么事,排查不出来就追求负责人责任,或者10点下发的通知要求11点上报,并且还是相对庞大的数据,动不动就是“不按时上报就下通报”或者“后果自负”,好像只有这样的工作通知才能提高效率,好像排查不出什么事扣一个“履职不到位”的帽子才算过关,这样失真失实的数据不知报上去、排查出来又有何意义?督查本是为促进工作而生的,如今却演变成走过场、形式化的工作作风,不仅没有给基层减负减压,反而给基层添堵添乱,这样的行为是要不得的。督查是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基层问题的,其目的是让基层改进工作、提升质量的,而不是一味地眼睛朝上看,唯上不唯实,只管向上交差,不顾基层实际。所以,只有注重实情的督查,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只有考虑基层实际的督查,才能真正让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注重“细而不繁”,杜绝多频次督查。基层干部经常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一半以上都是迎检”。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而让人心累的也是没完没了的检查,没完没了的整改,一会儿这个部门的要求是这样,一会儿那个部门的要求又是那样,一样的工作会来好几拨检查组,一级一个要求、一级一个标准,搞得基层干部身心疲惫、心力憔悴。显然,这样的督导检查已经走了形变了样。基层干部的最大使命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迎检的。因此,多频次、重复式的督查大可不必,细而不繁的督查才是推动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为此,我们在督导检查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整合、层级整合,能从上级部门调取到相关资料的,坚决不让乡镇一级、村居一级再提供一次,能一次性深入检查完基层工作的,坚决不跑第二次第三次,既要全面系统,也要看重细节,确保每次督导检查都能细入毫芒、高质高效,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抓实抓细、抓牢抓严。
注重“精而不滥”,杜绝一刀切督查。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检查组来检查工作时大都是以看文字材料为主,看简报的多少、看台账的填写、看汇报的多好,完全不在意群众评价和实际业绩。虽然简报、台账这些都是能佐证工作开展的必要资料,但不应该成为评判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有些干部是补资料的造假能手、是汇报工作的好口才能人,但并不一定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实干家。这就需要检查组要多维度督查、多角度考察,多听听群众的声音、群众的评价,多看看具体工作落实、多瞧瞧实干实绩情况,文字材料只是辅助,台账不仅要看填写情况,还要去跟踪落实情况,具体工作开展情况首先看基础性工作开展如何再看创新工作,而不是一上来就看创新、看典型。只有这样精准的督导,才能看清基层存在的本质问题,从而提出的整改意见才能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才能以火眼金睛的辨别力和目光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出好干部、挖掘出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