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把“群众声音”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重庆市彭水县委组织部 杨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要求,是开展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多了与老百姓接触的机会,可以真实看到群众的日常,清楚听到他们是怨还是笑,只有在群众笑声中不断总结成效把工作做细、在群众呼声中逐渐厘清方向把工作做准、在群众怨声中快速找到问题把工作做实,才能让群众转怨为笑、笑口常开。

  从“群众笑声”中找成效、找方法,把工作做“细”。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一系列让群众喜笑颜开的政策遍地开花,“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从山上走到了社区里、马路边,生活更加方便了;“签约医生上门诊疗”让群众不出门看好病,生活更加舒心了;“小额信贷免息”让群众有本钱办产业,生活更加有盼头了……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能清楚地听到政策下群众开心的“笑声”,但也更应听懂“笑声”下群众的殷切期盼,比如,搬迁后能不能在融入环境、增加收入等方面提供相应后续帮扶?能不能邀请专家到村里实地进行专业指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做好做细,以“绣花功夫”把群众殷切期盼变为现实,才能让群众从喜笑颜开变为笑口常开。

  从“群众呼声”中找方向、找措施,把工作做“准”。正所谓冷暖自知,农村欠缺什么、群众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清楚,群众最有发言权。但是近些年有的地方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常常是不搞调研生搬硬套,给老百姓穿上“不合脚的鞋”,让群众哭笑不得。比如,有的地方重面子、轻里子,房屋外围刷白漆一味追求“眼睛工程”,内里却不重实效;有的地方总是实行“拿来主义”,看见其他地方种植、养殖、观光哪样搞得好,就“依样画葫芦”临摹一个“再版”,最终是中途夭折、无疾而终……我想说,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不仅要为群众办实事,更要摸准群众脉搏、贴近群众心窝,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这就需要我们走到群众身边去,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的“呼声”中抽丝剥茧,于细微需求中找出路子、找准定位,以切实可行的“蓝图”精准为民服务。

  从“群众怨声”中找问题、找差距,把工作做“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幕让人记忆犹新,半米高的办事窗口,群众办事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能半蹲着眼巴巴地望着窗口内坐在空调屋里悠闲的工作人员,办完一件事情起身感觉头晕眼花、双腿麻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可以看到,有一类干部是大刀阔斧但是只搞形象工程,力求政绩;还有一类干部是像孙连成式的“无私者无畏”,尸位素餐、懒政怠政,引起的都是群众怨声载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群众声音是反映我们工作好坏的最好依据,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自觉摆正“阳光心态”,善于从群众“怨声”中听到“弦外之音”,找到问题、找准差距,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坚持做到不唯上只唯实。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勇于运用群众给出的“良方”,始终把“群众声音”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不断把工作做细、做准、做实,以实绩实效真正取信于民,阅卷人才会打出高分。
发布人:杨军 发布时间:2022-4-7 09:36 收藏 阅读人次:3404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12371网友zqcrqd发布时间:2022-4-7 11:09

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要求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