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谈起“种子”这件大事 你会想起谁

共产党员网 文小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4月10日,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
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谈起“种子”这件大事 你会想起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让世界人民都不再“饿肚子”,
是他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21年5月22日,他离开了我们。

网友观点
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布衣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
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他和助手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相关设想,
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
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他常年跋山涉水寻找野生稻,
在继承导师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基础上,
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
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作出巨大贡献。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家中一床简席、四壁白墙,
却将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的880余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2019年8月12日,他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却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

网友观点
如今斯人已去,但他留下的那身“布衣”,却恰如一身坚固的盔甲,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我们保驾护航,
推动着我们不断昂首奋进、砥砺向前。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
202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
许多人遗憾地说:“当年为粮食奋战的南袁北李,如今只剩下一个人”。
那个人们口中的“李”,就是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李振声于193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贫困的家庭,
山东1940、1941、1942连续3年大旱,田里庄稼颗粒无收,
李振声的父亲也因饥荒及劳累逝世。
1948年,济南解放,跨进山东农学院大门的第一天,
他便立下誓愿:毕业后我一定要多种粮食,让每个农民都有饭吃。
1956年,黄河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小麦条锈病,
仅仅在黄河流域,当时小麦条锈病就让小麦减产了超过一百亿斤,
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赴陕西杨陵,
系统搜集鉴定了800多种牧草,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
将具有各种抗性的“小偃6号”终于研制成功。
作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
育成的“小偃”系列品种,其衍生品种近50个,
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
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333”至今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查看更多>>

网友观点
和国一路走来,处处留下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辉煌答卷,
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竭尽一生播种未来。

“瓜奶奶”——吴明珠
她1930年出生在湖北武汉,1950年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和袁隆平是同学。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
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的她,主动申请来到新疆,
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
把一生奉献给了“甜蜜的事业”。
她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
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同行又用这些品种培育出“子子孙孙”,
使得新疆甜瓜、西瓜大放异彩,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
耄耋之年,她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查看更多>>

网友观点
作为新时代的接力人和追梦人,要做好“吃瓜人”,
细嚼慢咽,不断斟酌,吃好、吃透广大前辈种的“瓜”,
发扬好新时代“种瓜”精神,艰苦奋进,砥砺前行!

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1964年,大学毕业的程相文来到河南省浚县农科所,负责种子实验。
那年,浚县遭遇洪水,程相文下乡救灾,
乡亲们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
“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产粮食,我们换馍吃饱就好啊!”
当时,作为浚县的主要农作物,玉米亩产却只有50公斤左右,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选育出高产的玉米良种。
为此,他和他的团队来到日照和气候更为适宜的海南,开展良种培育工作,
从此开始了在海南与河南之间的“候鸟”人生。
58年来,培育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14个,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
如今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仍然会钻进玉米地里套袋、授粉,
他说,“怎么看也看不够,这辈子就被玉米‘套’住咯!”
查看更多>>

网友观点
要心无旁骛干事业,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
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
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麦爸菜妈”——茹振钢夫妇
茹振钢是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中国人的餐桌上,
每8个馒头里,就有1个是用“矮抗58”小麦做的。
他的夫人原连庄,则是大白菜育种专家,
培育了新早89-8(豫白菜五号)、新乡小包23、新乡903、
新乡中包75、新早56、新早48等大白菜系列品种。
豫白菜五号的培育成功,
填补了河南省早熟大白菜品种的空白。
他们在育种成果上相互竞争,打成平手后决定比翼双飞。
而他们的女儿,是研究苹果的。
查看更多>>

网友观点
“小麦之父”茹振钢许下“所有人不被饿死”的心愿,扎根麦田从青年到暮年,
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苦干实干,
以过硬本领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同时,打造种业“中国芯”,让我们吃饱穿暖的,
还有“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
“油菜院士”傅廷栋、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以及,不是农业育种专家,提起“种子”,却会想起的——

“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杨
他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诺亚方舟”。
他发现“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
建立起西藏巨柏保护“数据库,
创造出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上海海岸红树林生态保护新屏障……
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
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
他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查看更多>>

网友观点
“毕生以种子为业的钟扬,自己就是一颗‘种子’。”
摆脱名缰利锁的钟杨“不屑于雕梁画栋”,
为我们树立起对党无比忠诚、对国家深沉挚爱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行业标杆”,
为我们留下深植广袤大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种子精神”。

关于种子,你还能想起谁,欢迎留言评论!
发布人:大绵绵 发布时间:2022-4-13 14:55 赞6 收藏 阅读人次:41328

回复

1关山雄鹰发布时间:2022-4-13 16:17

学榜样的样子,争做一粒服务人民的“好种子”

引用 回复

2海上灵光发布时间:2022-4-13 20:25

种子精神,就是要把理想的光辉种在心里,把丰富的情感种在人民心里,把人生的价值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里!

引用 回复

312371网友nmafs2发布时间:2022-4-14 08:28

国士无双!大爱无疆!榜样力量!

引用 回复

412371韵梅发布时间:2022-4-14 15:55

种子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值得吾辈学习!

引用 回复

5章怡楠发布时间:2022-4-15 08:18

谈起“种子”,我会想起 “西红柿博士”孙亚东。
六百多个日夜的坚守,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9个西红柿种苗,为果农三年增收3000多万元,实现了他的“兴农梦”。


引用 回复

6大绵绵发布时间:2022-5-5 15:11

章怡楠 发表于 2022-4-15 08:18
谈起“种子”,我会想起 “西红柿博士”孙亚东。
六百多个日夜的坚守,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9个西红柿种苗, ...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