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做强“农业芯” 打好“翻身仗”

贵州省铜仁市委组织部 张文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小小一粒种,托举大民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新征程上,须臾不可放松,必须抓紧抓实,要在“中国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为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粮安天下,筑牢“中国种子”安全防线。“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连着“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市场规模近千亿元,同时用约占世界7%的耕地,保障着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务必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吃饭田”“高产田”比例逐步提升。要坚持高产、优质、高效“两高一优”的种子选用要求,严格执行先试验、后推广的引种要求,注重优良种子的推引力度,大面积推广经实践检验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小范围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的品种进行试验,逐步优化当地粮食作物品种结构,牢牢掌握粮食生产和安全的主动权。

  赓续孕育,浇灌“中国种子”健康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推进种业振兴慢不得,也急不得,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一位又一位科学家缔造着民族种业的神话,从袁隆平为之奋斗半生的“禾下乘凉”梦想,到几代育种人的“候鸟式”科研育种,一粒粒良种完成数次更新换代,在全国“开枝散叶”。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尊重育种科研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要持续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好种业振兴“接力棒”,一代又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年接着一年干,胸怀“十年磨一剑”的格局,保持“静待花开”的耐心,耐心研究,长期积累,赓续孕育,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终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把中国种子紧紧攥在自己手中。

  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种子”破土而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面对世界种业技术高度集成、资源高度集约、资本高度集中、人才高度聚焦的发展趋势,为避免“米袋子”“菜篮子”受制于人,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要优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育种人才、资源、成果向育种企业流动,最大限度挖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与科研院校、企业的产学研技术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好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创新基地建设,把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芯”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业科研加速前进,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种业创新。
发布人:匪思我存 发布时间:2022-4-13 17:00 收藏 阅读人次:3339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