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乡村工作中走过的第一个四季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右旗曼德拉苏木选调生 韩贝贝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从家乡一路向西200余公里,穿梭于乡村小道、柏油马路,越过草原戈壁、沙漠山坡,遇见憨厚骆驼、温顺牛羊、参差植被,时而云卷云舒,骤而飞沙走石,一半是雨、一半是阳的天气也甚是常见,恍然间抬眼一看,原本被层云盖住的太阳仿佛被扒开一道裂缝,光芒窜了出来……我开着白色小车,谋着时间,念着琐事,前往工作地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

  岁暮·冬·感悟群众的幸福

  西北苏木的冬天不似南方烟柳画桥的曼妙,不似华夏极东的晶莹剔透,在这里只有属于祖国西北的空旷、豪迈和奔放,戈壁、碎石、枯枝、大漠海子……回忆里,2021年,载着憧憬与希冀的我,在寒冬时节初涉这广袤的农牧区属地,迎来第一份工作,在这里“张叔”发挥着“小角色”的“大作用”,他总是乐呵干活的身影,让我这个年轻人有时都有些自愧不如,他是这里的常住户,也是后勤外聘人员,似乎他对生活的理解就是“干活—休息—再干活”简单的循环,修理电器、修缮办公品、树木修剪、供暖维修、垃圾处理等我们束手无策的问题,张叔都能迎刃而解,我曾问他:“您觉得现在的日子怎么样,想不想进城和儿孙团聚?”张叔答:“从老家来这边年成久了,干活好,公家给发工资,吃得饱睡得香,苏木里做点事感觉舒坦,不给孩子们添乱。”坐在电三轮上简单沟通后,张叔把我送到了宿舍门口,躺在床上后我好像倏尔明白了一个以前就明白,但却不深刻的道理,组织选调我们到基层一线,意味深长,希望我们了解北疆乡村最真实的面貌,在历练中学会成长与传承,“张叔”的幸福感代表着最基层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干活中有所收获,每一分每一厘的收获都是稳稳的安全感,我们来到这里的使命就是在原本幸福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幸福。

  韶华·春·感悟选调的职责

  不经意间,春天的脚步印过每一寸大地,种子在土壤中萌发、生长,飞鸟随气温迁移,岩画之乡曼德拉苏木占地面积不大,房屋排排齐列,路灯沿着不长的街道照亮每户人家,国旗映衬着蓝天将红色印在心里,柳枝倒映出一片阴凉地,伴着些许微风,把清凉送入心底。初爬曼德拉岩画山,被嶙峋的黑色奇石所震撼,在一座碗型怪石里,停留着雨露,生长着绿芽,大自然中生命的奇迹在我们不曾留意的每一个角落悄悄萌发。西北苏木镇的春天没有多少姹紫嫣红与鸟语花香,但依旧能从草地发芽、树皮渐青、野花绽放、棉衣变单衣中一点一点地感受到,春意盎然……我时常会在心中想,“我们能为这里做些什么?一次遍访嘎查村的机会,为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浩雅日呼都格嘎查连片人工梭梭林与荒漠戈壁形成鲜明对比,嘎查书记讲“现在日子好了,种梭梭用挖机先挖出槽,再把梭梭苗栽进去、浇上水,成活率高,梭梭成年后底下嫁接苁蓉、锁阳,品质好的售卖,次的用于养殖业,肉香得很,我曾去过北京交流会,可惜就是产量供不上。”听着书记所说,我突然有些惭愧,对产业发展的认识还有些稚嫩,但也钦佩于致富带头人的苦干实干,那次下乡对我启发颇深,回来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基层选调生,就是要做一棵坚韧的梭梭树,没有谁能抵挡梭梭大军的前进,如果有只因为我们停滞不前。”

  炎炎·夏·感悟时代的担当

  曼德拉的夏来得很急,好像春风的微凉还未来得及享受,炎炎的阳光就已经打在身上。苏木镇的夏天没有城市中高大的遮阳建筑,也没有供人们夏日解暑的水上乐园,在这里屋前屋后的小阴凉,提前凉好的一壶砖茶或是绿豆水,配上一把竹扇子、一半冰西瓜便可清凉一夏。办公室里一台摇头晃脑的电风扇搭上一块被凉水浸过的湿毛巾便可以制出带着凉意的风,坐在电脑前的基层干部下意识里期盼着一场大雨到来,驱散炎热。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负责宣传工作的我,重读了许多书,包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读时的心境与境遇截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15岁下乡梁家河,22岁离开黄土地,挑粪拉煤、拦河大坝、修建沼气池,他从未放弃读书思考,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更要懂得乡村干部不只要会制表格、填表格、报文件,更要触及实地、学思渐悟,某次主题党日中,部分农牧民谈到“我是党员我帮你”其实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没有刻意的留存图片信息等材料,难道就不能证明自己在做好事吗?话题一出,大家纷纷讨论,我开始反思基层工作者如何将上级文件的核心精神准确地传达给群众,我猛然意识到基层岗位起到关键联结作用,思考领悟文件内容、学习掌握政策精神、准确朴素传达每个过程都环环相扣。我们既要有服务意识更得具备大局意识,耐心解读、情理互通,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金风·秋·感悟坚守的力量

  苏木镇的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既无夏日的酷暑,也无冬季的严寒,更不像春日的多风,是最适合享受自然的季节。曼德拉苏木的秋天是金色的,这种金色与戈壁的土黄、沙漠的金沙、树叶的秋黄相得益彰,显得淡然、直率、自然,再无一地区能复制。秋日里的某日,天色未亮,兜里揣着两颗煮鸡蛋的我和同行前辈们一道坐着皮卡车前往距旗府所在地约400公里的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太阳从地平线慢慢升起,金黄色光芒仿佛为大地罩上了一层保护网,司机几次娴熟改道,从柏油路、乡村路到自然路,汽车颠簸跳跃,两边呈褐灰色的沙砾质高地绵延起伏,几乎看不到一墩草,那一瞬我很震惊,一路上我问了许多问题,大家告诉我“在这里生活的农牧民,本身就有着特殊的使命,护卫领土!”并给我讲述了边境线上的红色堡垒——尼玛老人的故事。在前辈们的讲述中,似乎磨掉皮的望远镜、播着蒙语的收音机、换了又换的五星红旗都在眼前历历在目,手机照片中老人佝偻的后背、弯曲的双腿、粗糙的双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在相差不远的环境里我真切地体悟到守护45.25公里边境线半个多世纪背后的含义,在巨大决心与勇气后藏着面对危险的不屈,与赶着畜群的实干担当,青年选调生既要身到乡村,更要心到乡村,在实践中勇毅且担当。

  在苏木镇工作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喜欢抬头仰望戈壁滩上无边无际的蓝天,看层云变化、星空移向,好像理想的星星都在冲我眨眼睛。我站在梦开始的地方,用力汲取着来自肥沃土壤、农牧民群众、领导前辈给予的力量,踏实且安心,坚毅且上进,我深知这里更是理想展翅的地方……
发布人:贝北 发布时间:2022-4-18 18:53 收藏 阅读人次:2844

初审:杨南方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