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听老干部讲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委老干部局 王玮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个老干部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打开他,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闪现,久违了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是面对枪林弹雨实的英勇无畏;是面对重重困难时的敢为人先;是面对人生决策时的家国情怀;是面对创业改革时的开拓进取……让我们走近他们,用心感受他们激情燃烧的青春故事,用他们的故事“点燃”新一代的激情。

  退休干部蔡小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5年,我在孩儿巷中学教书,当时毛主席发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杭州的青年学生要到宁夏农村插队落户,28岁的我第一个报了名,报名的老师有十几个,但名额只有3个,我心一横,割破手指头递交了一封用“血”书写的申请书,被上头批准了,作为杭州带队老师支援宁夏永宁县。作出这个决定,我并没有与住在路桥结婚不久的爱人和母亲商量,到达宁夏后,往家里寄回了一份刊登了有关杭州青年支援宁夏的《宁夏日报》,告诉他们我已到宁夏工作。到了宁夏,才发现和杭州无法比,第一就是冷,贴宣传标语只要用水往墙面上一泼,然后迅速把标语粘上去,就冻牢了;第二就是蚊子多,因此只要被蚊子叮上,甩甩手是甩不掉的,把整张脸遮住也没用,连嘴唇都会被叮咬。但我却从没放弃,现在回忆起来,在宁夏工作的岁月,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

  选调生陈婉琳:越是艰苦越往前,别亲人、赴边疆,当时还是年轻小伙的老干部蔡小法,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号召,凭借一腔热血踊跃报名,最后成功作为年轻教师带队去宁夏农村插队落户。面对刚结婚就与父母妻子分离的局面;面对宁夏阴冷的冬天、赶都赶不走的蚊子,巨大的气候环境差异带来的不适感,他却从未言过苦、向来报喜不报忧。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这种震撼是我们这代人没有机会感受的,这种只要“祖国需要就去哪儿”的伟大爱国精神,也是我们新一辈不断砥砺奋发、勇往向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动力。

  退休干部胡俊华:我去援越,我家还有两个兄弟可以照顾父母亲

  1967年,我在部队里,一天组织突然找我谈话:“去越南,你有什么想法没有?”军人的职责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命令听指挥,随时要有牺牲的准备。当晚我就写了一份申请报告:“我兄弟3个,我是最小,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我还有兄弟可以照顾父母亲。”第二天便出发了,越南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毒蛇、毒蚊子、毒虫多得数不清,被咬后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而天上有美机,经常来袭击,轰炸扫射,为了警报拉响后20秒能到位,我们夜晚也都是穿着衣服穿着鞋子睡觉;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烂炸、面对他们投下的钢珠弹,我和战友们从来没有退缩,完成了任务。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每当回忆起和战友们一起战斗的场面,我依然心潮澎湃,为自己骄傲。

  选调生罗永俊:“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老同志胡俊华“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援越前线和面对恶劣环境坚持战斗不退缩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在部队中经受了锻炼和洗礼,现在成为了一名基层选调生,所做的工作都是直接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会面临困难,但是我想只要继承和发扬老同志顾全大局、坚持斗争的精神,永葆军人的本色,就能够破除一切困难,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退休干部李梅东:用一生去践行对党的忠诚

  60年代初期,我担任金清区公所的统计干事,负责全区八个乡镇的生产统计工作,每天都要将大量的数据上报至黄岩原政府,乃至中央,工作非常繁琐;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条件相当艰苦,但我和同事们每天都拿出所有干劲工作,几乎天天下农村,与农民同吃一锅饭,时间一久,便与农民打成一片,发展生产的事业也干得红红火火。那时我就只有一个愿望:为人民做些好事。我深知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才能完成,于是我慎之又慎,将填满我满腔抱负的入党志愿书双手递交给了组织,凡事亲力亲为,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终于在1961年3月16日被批准转为正式党员。如今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初心不改,永葆党员本色是我不懈的追求,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

  选调生陈晨晨:几十载寒来暑往,李梅东同志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把美好的青春、热情和全部的智慧、力量都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新时代给了年轻人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作为年轻干部,要传承老干部的崇高精神,自觉深入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之中接受检验和锻炼,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当好新时代的追梦人。

  退休干部吴卿法:我只想把种子种好

  1972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发现,当地的农民普遍存在种子选种意识不强、品种杂、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民增产增收,作为农技师出身的我对此忧心不已。为了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和同志们每天加班加点翻阅学习各种资料,尝试了几十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形式,最后还多次奔赴海南等地,利用海南的温差气候,将带过去的种子进行翻育。在海南的那段时间,我和同志们天天撸起袖子,挽着裤腿蹲在田间地头,守着那些种子,等着他们发芽长大,记录它们每天的变化数据,不能有一丝错误。烈日的灼晒,蚊虫的叮咬对那时的我们来说都不算事,最大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一定要把种子种好带回去。记得等我从海南回来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说我看起来起码老了3岁。不过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当地农民的粮食产量开始呈上升趋势,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选调生张恒:“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农技师出身的吴卿法同志及时关注到当地农民的困境,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无惧风吹日晒、艰辛困苦,为农民选种、育种,帮助当地农民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年轻干部要传承和发扬老干部们勤政为民、勇于攻坚的精神,时刻牢记为民宗旨,在工作中始终立足群众所需所求所盼,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将群众之事办好办实办细,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退休干部陈庆烈: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垒起奇迹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蓬街人,解放后的蓬街,土地稀缺,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和海潮汹涌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继续筑塘成为我们当年避不开的选择。我参加的大都是溜板撑溜工作,我们40多人约定步调一定要一致,如果一个人步调不一,就会影响全局,这对体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溜板组30多人分两边站,各执溜管挥动手臂,先后有序地把泥块溜到溜板末尾,随即马上将泥块抛到海塘上。寒风凛冽,我们的双脚浸泡在泥地里,下沉到大腿,个别体力差的因脚冷硬拔不起来腿麻到上半身。后来我们想尽办法,用2米长、80分分宽的竹片放在泥涂头,人站在竹片上,人就不会沉下去,劳动效率大大提升。一代又一代蓬街人共筑起14道海塘,围垦出44.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并靠自己的双手,让这片沧海变桑田的热土逐渐富庶起来,更铸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筑塘精神。

  选调生林倪冰:一代代蓬街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历时36年完成七塘到十塘的围筑任务,用智慧和生命筑牢一道道海塘,让五百年前的汪洋一片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可以说,蓬街的发展就是一部众志成城、筑塘挖河、敢让沧海变桑田的壮丽史篇。老干部陈庆列的生动描述,还原了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再现了蓬街筑塘的光辉历史,令人颇为触动。作为年轻干部,我想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也要有“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魄力,实干、苦干加巧干,传承和弘扬“筑塘精神”,书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发布人:12371网友cl4rxu 发布时间:2022-4-29 15:13 收藏 阅读人次:7997

初审:邱莫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