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乡村博物馆要为农民而建 与农民共生

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哑河村选调生 彭思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旨在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让我们了解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的相逢交汇点。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博物馆正在崛起,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要与乡村生活紧密联系,记录乡村日常生活,再现乡土人文记忆,唤起乡愁故乡味道。避免演化为脱离农民生活的水中月、镜中花,避免造出曲高和寡的孤立高傲存在,要时刻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为农民而建,与农民共生。

  乡村博物馆要依托农民的生活而建,传达真实底色,再现乡土文化。当下,我国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庄中涌现出不少乡村博物馆,形成了乡情村史博物馆、民俗民艺陈列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生态博物馆等多元化形态,对追溯和再现乡土文化记忆意义非凡。但有不少乡村博物馆最终成了收集和堆放老物件的“储藏室”,止步于对乡土器具的简陋展示和村情资料的无序陈述,片面展示着零散细碎的乡土生活掠影。具有现实意义的乡村博物馆,应探索平凡的乡土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即通过梳理不同材质、形式和功能的器具,搭建起乡土文化的体系构架,从农民手里的具体器具深刻展示农民乡村生活的真实内核,补充好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完成好现实和未来的联系。防止沦为迎合旅游市场的浮躁流量场所,防止成为片面消费乡土文化的利益傀儡,防止急功近利般打造“网红”打卡地,要依托农民的生活,诠释文化的乡土性,传达乡村生活的深沉底色。

  乡村博物馆要依托农民的意愿而建,凸显村民参与,维系文化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乡村博物馆“凝聚人心”的过程,离不开村民的共建、共治、共享。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中来,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塑形”中“铸魂”,缓解城镇泛物质化的思潮和功利化的浮躁心态对乡村的步步侵蚀,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看到老物件的再次利用为生活带来的变化。村民的参与可以是自发提供老物件作为乡村博物馆藏品的来源,以“自愿的基本原则”将家里闲置的农耕用具捐出来,最后汇集起沾着泥土气息、带着岁月印记的乡村博物馆藏品。村民的参与还可以是分享家规家训,讲述家风美德,将旧照片、旧族谱组织成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让乡村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丰起来。在村民的参与融合中,解读乡土文化的深层意义,构建乡村生活的价值导向。

  乡村博物馆要依托农民的需要而建,注入地方元素,重在因地制宜。乡村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应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要从村民和村情两方面的需要出发,既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接受程度,又结合每个村独特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衣食住行、农事生产,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村民乐于参与的主题展览和交流活动,以此打造出乡村里文化交流、开放共享的文化空间。同时,建设乡村博物馆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注入,可以在环境布置、主题选取、建筑美学、陈列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展现出当地人文的个性化、多样化。有效利用好丰富多样的乡土资源,打造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让每一家乡村博物馆都散发独一无二的风采,以此诠释好本土特有的风土民情,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深度,真正发挥乡村博物馆在现实发展中坚韧而历久弥新的作用。

发布人:彭思 发布时间:2022-5-17 17:01 收藏 阅读人次:1860

初审:余路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