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描摹,应透过立像、凝形、着色等笔法,以真实、精湛、全面的笔触,才得以轮廓清晰、神态逼真、栩栩如生。选准用好干部,也需要广大组工干部有如“画师”般细腻的心思,熟练使用“高低远近”“长短肥瘦”“古今未来”的笔触为干部精准“画像”,拒绝“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千人一面”的雷同感,多方位、多形态、多时态客观真实地呈现出干部的原本面貌。
看“高低”、观“远近”,“多”方位“贴近”干部“圈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别一名干部也一样,必须全面、深入、细致,透过表象看本质,是经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持续跟踪、密切关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从“高处”看,充分了解上级领导和同事的看法,掌握其综合素质,又要学会从“低处”看,认真悉知下级和群众的意见,看准其为人处世的作风;既要学会从“远处”听,了解基层群众和多数人的主流意见与评价,得到一个大体的印象,又要学会从“近处”听,深入其“生活圈”“社交圈”掌握少数知情人的意见和“弦外之音”,从细节中甄别干部、发现问题、梳理线索。最后,再将其与纪检监察、巡视、审计、信访等反映的情况综合起来,切实把干部身上的问题查清楚、搞明白,既不放过有问题的干部,也不耽误没有问题的干部。
晓“长短”、知“肥瘦”,“多”形态“勾勒”干部“轮廓”。屈原在《楚辞·卜居》中曾言:“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寓意人才各有长短,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求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要扬长避短,彰显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深刻哲理。广大组工干部在对干部“画像”时,既要精准凸显出干部的长处与不足,又要善于看主流、观大节,准确、形象地勾勒出干部形态“长短肥瘦”的大致“轮廓”,通过结合其独特的个性表现,最终“绘”出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图像”。如果一个干部的“短处”是致命弱点,那就需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坚决杜绝“带病提名”“带病提拔”;如果其“短处”只是枝节问题,那也不能太求全责备,不要把小毛病和偶尔的失误当成大节和主流,因小疵而废大才,要认识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要加强对干部的跟踪管理,避免小问题成为大问题。
忆“往昔”、望“今朝”,“多”时态“细描”干部“轨迹”。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记录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历史名典,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不是孤立静止的。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经历一个从理念到观念、从观念到行动、从行动到效果的过程,都必须经历一个质量互变、螺旋上升、久久为功的转化过程。人的思想觉悟、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也是如此,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评价干部不能搞一锤定音,不能简单地因一时一事对一个人进行判断而轻下结论,要通过经常、持续地考核了解,在动态中把握干部的发展变化。另外,评价干部不仅要正确了解其历史和现状,还要分析他的潜能、预测他的发展趋势,切忌孤立、静止地分析干部,割裂、片面地看待干部,特别对那些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的干部,更不能因一时经验不足造成失误的情况发生而否定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