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校准“精神原乡”的“三原色”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委组织部 李志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分布在我国乡村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村史馆,凝聚着历代先辈的心血,见证着生生不息的奋斗,是培养广大村民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支点,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各地要想方设法建好村史馆,校准“精神原乡”的“三原色”,生动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文化之美。

  擦亮“探本朔源”的底色,守护“乡村根脉”。每个村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和深厚底蕴,饱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村史馆记录历史的荣光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村史馆留住乡愁文化记忆,有助于强大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思想阵地,进一步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为此,建设好村史馆必须定位准确,将主题聚焦在村庄的发展脉络上,切实传承好独具特色的文化记忆,以历史前沿、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经济发展等点点滴滴为重点,描绘出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奋斗图景,让今天的村民们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坚守“深入基层”的本色,挖掘“文化潜能”。当前,部分地区的村史馆建设流于表面形式,采用模式化的展板和物件等完成任务,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出现这种乱象,归根结底还在于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潜能,推进工作时没有考虑接不接地气,符不符合村民的真正需要。为此,相关部门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寻访、挖掘第一手资料,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并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实现有机融合,还可以将村史馆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艺产品等相衔接,不断拓展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努力造福更多百姓。

  打造“锐意进取”的亮色,蓄好“人才活水”。伴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更好地传承和运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村民精神文化世界,切实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必须积极调动乡土人才资源,凝聚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强大动能,呈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合力构筑起乡土文化健康发展的“高速路”,使村史馆更具乡音乡情,展现时代风采。要下大力气守护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最大限度地激发本土人才队伍成长活力,引导更多的人为村史馆建设建言献策,为村史馆建设汇聚更多人气,注入创新能量。

  不远的未来,期待各地村史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哺育广大村民成长进步的“精神原乡”,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携手并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砥砺前行。
发布人:倔强的草鱼 发布时间:2022-5-20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1713

初审:邱莫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