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寻稻之路”悟寻“道”之路

四川省富顺县狮市镇梓林村选调生 雷鑫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系列纪录片,其中一集详细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的“寻稻之路”。袁老的寻稻之路,历经坎坷,让人触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不妨来一次“沉浸式”寻稻体验,从“寻稻之路”悟出干事创业的寻“道”之路。

  一双慧眼,一株独苗,一次邂逅,这是一条蕴含“开拓之道”的披荆斩棘之路。1961年6月下旬,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之中,与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相遇,这株“希望之稻”的出现以雕塑的形式载入了杂交水稻的史册,正式开辟了这条不平凡的“寻稻之路”。独具慧眼,潜心发现,是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石。青年干部要从这场“最美的邂逅”中悟出开拓的力量,勇做站在时代发展“风口”的“弄潮儿”。发展这朵“鲜花”无处不在,要善于擦亮发现的“双眼”,培养灵敏的“嗅觉”,从政策文件、时事热点中读出“方向”,从而巧借“东风”,抢抓发展先机,走在时代前方。同时,要涵养“敢”的气魄,敢于用“互联网、电商、自媒体”等全新领域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传统领域“融合碰撞”,在剧烈的“化合反应”中提取出全新的“发展产物”;敢于在全新的发展道路上力排众议、披荆斩棘,为国家的事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改革“动能”。

  四日苦寻,千次实验,屡败屡战,这是一条蕴含“奋斗之道”的永不言弃之路。1968年的一天清晨,袁隆平来到试验田里勘查秧苗,却发现秧苗被人为地毁掉了。强忍悲愤的袁隆平,在学校里四处奔走,直到事发后第四天,他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自己的五株试验秧苗。而后,历经三千多次实验失败,袁隆平总结出到海南岛搞异地杂交的全新思路。“幸好,我还是有点侥幸,还没有完全绝灭,所以说我还在鼓起勇气来重新搞。”袁老回忆感慨道。“鼓起勇气重新搞”又何尝不是青年干部必须磨练的坚韧意志!青年干部要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态度,平心静气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同时,要拒绝做“埋头撞南墙”的莽夫,善于在“回头”中检索未了之事,在“穿针引线”中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把问题的线头“揪出来”,针锋相对地拿出解决方案,瞄准不足“回炉”,盯住遗憾“修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回头看”促进“向前冲”。

  三人小组,六年探寻,共赴未来,这是一条蕴含“热爱之道”的苦心孤诣之路。在寻找不育株的这条路上,袁隆平师徒三人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间。由于醉心科研,袁隆平显得不修边幅,而被人取绰号为“油榨鬼”。然而他毫不在意,依旧沉醉于自己的事业,他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寻找下去,属于自己的那棵希望之稻必将出现!青年干部干事创业同样如此,如果被“身外之物”所牵绊,必然难以行稳致远。要培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练就过硬的政治素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诱惑面前保持内心的纯净、思想的纯粹、精神的纯洁。在工作上始终坚守一份热爱,既坐得住“冷板凳”,也经得住“冷暴力”,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甘于扎根在火热的基层建功立业、在艰苦边远的地区“挥洒青春”,用深情奉献答出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在苦心孤诣的奋斗中寻得“希望之稻”!
发布人:Lxy 发布时间:2022-5-23 14:21 收藏 阅读人次:2534

初审:余路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