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杂志《追求“干过了、不担责” ,“唯过程”虚风伤害了谁》一文指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在“唯结果主义”之外,滋生出“唯过程主义”虚风,导致一些“灰犀牛”风险在基层扩散。基层是落实上级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但有些干部却把“做过了”当作“做成了”,信奉“过程至上”,显然已经失去了基层工作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需用好“三招”遏制“唯过程主义”虚风。
第一招: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政策。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职能部门不管该项工作涉不涉及基层,都把各项指标、各项考核压给基层,动不动就是上级某领导的“指示”,再不就是自己部门迎检需要,这种只想传导压力、不想承担责任的行为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名义上自己做了、有痕迹资料,其实是做歪了、做空了,实际上根本没有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根本没有动真格、下真功、落实到位。但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上级部门政策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引起的,因此,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才能从根源上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上级在制定政策时,先到基层群众中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一项工作的现实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以适应群众、适应基层为上,而不是以领导喜乐为上,坚定杜绝那些装样子搞“花架子”的政绩工程,真正制定一些人民群众受益、国家民族得益的合理政策。
第二招:优化“过程导向”,健全考核机制。文中反映,在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各部门设置了不少举报箱、信访箱,但一挂了之、长期空箱、从不开箱等问题突出,被群众戏称为“僵尸箱”。这样的情况我们屡见不鲜,不少单位给各村发个举报箱就当把监督工作做了,或者把文件下发了就算工作落实了,后期不管不问不督促,导致上级来检查时拿举报箱、拿收文单当佐证资料,这样“干过了、不担责”形式化的落实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要在优化“过程导向”,健全考核机制上下功夫。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考核看材料、调研找材料、凡事向基层要材料的考核方式,而是要强化日常实地督导,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党委推荐与群众意见相结合,尽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各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选出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好干部。
第三招:减轻“思想包袱”,精准问责规范。有些干部对基层存在的问题也是心知肚明的,对结果也是早有预判的,但为了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追责,于是就放任“灰犀牛”风险扩散。说到底,他们是怕犯了错受到群众的指责、领导的批驳和组织的处分,所以就会导致做事畏手畏脚,有意见也不敢发表,任由事态恶化。因此,我们要精准问责规范,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等情形的干部要分类管理、分类问责。在具体事项上要根据职责范围分清主次责任,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工作中,对那些敢于担当的干部要大胆的用、坚决地调、该容的容,落实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免责的相关政策,减轻基层干部的思想包袱,让广大党员干部轻装上阵、撸起袖子加油干。要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鼓劲撑腰,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