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又是一年高考时。6月7日起,全国大多数地区开始进入“高考模式”,众多青年学子由此踏上了“乘风破浪”的筑梦航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曾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伟大时代,广大青年干部更应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苦学精神”念好“有字之书”,以“行者精神”践好“无字之书”,以“匠心精神”悟好“心灵之书”,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每一次“高考”中不断进步、成长成才,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写下人生最美华章。
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苦学精神”念好“有字之书”。 古语有言,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放诸现代社会,那便是利用“通勤路上、睡觉前、上厕所”等零散的时间去阅读好书,增进知识。由此可见,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本“有字之书”,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精华,散发着语言的魅力,特别是经典传世之作,还能让我们通过文字与大师对话,获取很多间接经验,受益终生。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青年干部们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应每天都带着“空杯”心态,不断从优秀书籍中汲取正能量、善知识,多读读百年党史这样的历史巨著,多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工作方法,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当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优异答卷。如果青年干部对“有字之书”视而不见、学而不习,那就会“愧对”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从而耽误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者精神”践好“无字之书”。 近两年,“内卷”一词广为流传、频频“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许多年轻人将“内卷”视作非理性内部竞争的代名词,并用于自我调侃。至于如何做才能跳出“卷”和被“卷”的泥淖呢?这仿佛是一个“灵魂”拷问。有网友曾就“内卷”现象发声:“‘内卷’太厉害怎么办?那只有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包括‘内卷’的‘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破“卷”,笔者认为,不仅要通过阅读“有字之书”积蓄“战斗”能量,更要通过践行“无字之书”沾沾“泥土气”提升干事创业的“战斗”本领。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青年干部要想破除机关和基层工作中各种不良的“卷”,就更要读好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万里路”上的“大地之书、社会之书、人性之书”这三本“无字之书”,通过广泛细致的考察、调研,不断增强对理论的感悟与理解能力、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应急处突的决断能力和更向前迈进的创新能力。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匠心精神”悟好“心灵之书”。人生不是“圆圈”,而是宛若“螺旋”。人们在螺旋上升不断成长的路上不断探求真理终究是为了反观自身,最后让自己活得更通透,活得更明白,而这就是一条品悟“心灵之书”的“人生苦旅”。若每人都能读懂自己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从心所向,并孜孜不倦致力于其中,那岂不人人皆为“匠人”?青年干部要学会品悟“心灵之书”,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关键点上,在用心用情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件大事小情中学思践悟、沉淀自己,努力“修炼”在工作生活中独属于自己的“超能力”。如今的社会,有太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目标,他们就像把人生投入一个螺旋上升的“方程式”,而得出的结果却是日日常新,最终在不断地摸索、沉淀和提升中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