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解锁“足迹”中的“吃苦”之道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疃镇高皇社区选调生 刘钰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新华社推出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跨越40多年的“足迹”。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插队过“五关”,住土窑洞、睡土炕、干“土活”,煤油灯下熏面看书,不管多累多苦,从来不“撒尖儿”。苦难是滋养青春的力量,新时代青年干部应当主动“吃苦”,争当“好后生”,在新的“赶考”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志从“苦”中砺,解锁“坚定”的“吃苦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繁重的劳动生活,磨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用行动诠释了坚守初心不动摇。新时代青年干部要立“鸿鹄之志”,养“浩然之气”,成“担当之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赓续奋斗精神,“拥抱”苦难,接受滋养。树立战天斗地的心态,主动“迎”困难,克难攻坚,起而行之,勇挑重担,面对困难敢于亮剑,坚守初心,慎始慎终。

  才从“苦”中长,解锁“勤勉”的“吃苦之道”。据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我几乎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儿都干。”习近平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从什么都不会做,到什么都学会,捻毛线、缝衣服被褥,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渐渐熟悉了所有的农活,乡亲们也称赞他为“吃苦耐劳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新时代青年干部应当虚心扎根于群众中成长,耐心俯身于岗位中历练,沉下心、吃得苦、受得累,要吃“短期的苦”,更要吃“长期的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困难中壮筋骨、长才干,在实干担当中解民忧、纾民困。

  功从“苦”中建,解锁“实干”的“吃苦之道”。当上村支书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凿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新时代青年干部应当牢记干部“吃苦”、百姓才能“享福”,“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争分夺秒干、持续发力干、脚踏实地干、为民务实干,心中有民,实干为民,造福于民,真正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群众,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发布人:低头数羊 发布时间:2022-6-7 09:08 收藏 阅读人次:39278

初审:吴晓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