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品乡愁“老酒” 凝振兴之力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人社局选调生 程震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乡村越是飞速发展,我们越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乡愁已经从抽象的情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乡村振兴不能离开乡愁记忆,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重视乡愁记忆的重要作用,围绕建筑、礼俗、生态三大主体同向发力,把乡村建设更有“人情味”。

  传统建筑是一杯“酱香老酒”,细腻醇厚,回味悠长,是加固乡愁的情感载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青砖黛瓦、曲折小巷,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细胞”,它们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印记,镌刻着质朴的民族民风,如一杯老酒悠长醇厚。为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更需要打造好独具特色、根植于本土的传统建筑,一方面,要紧贴乡土本色,切忌用现代化的“钢铁丛林”取代传统的村舍屋宇,用“公式化”的建设规范制作统一的乡村“模型”,对于那些有记忆传承的传统民居、宗庙祠堂、文物古迹要全方位普查,制定村落建筑名录,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制度保护。另一方面,要突出时代气息,把握好建设尺度,在破解乡愁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吸取时代营养,让历史与现代、时尚和复古在合理建设中迸发出新时代的火化,给乡愁留下一个可以靠泊的“港湾”。

  文化礼俗是一杯“浓香老酒”,诸味协调,浓郁甘冽,是再续乡愁的文化依归。文化礼俗协调统一,根植人心,有着教化乡民、泽被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活态传承,长久维系着广大村民对乡愁的感知性、参与性、体验性。传承优秀文化礼俗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耕文明、民间技艺、民俗节庆这些富含营养的文化礼俗建立“数字文档”,强化优秀礼俗的宣传、学习、传承,筑垒村民的“记忆堤坝”。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工作队,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通过挖掘村庄历史、寻找共同文化根源,增强广大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逐步实现乡土文化的转型与升级,给乡愁留下一片可以承载的“热土”。

  生态环境是一杯“清香老酒”,醇甜柔和、清新爽净,是留住乡愁的绿色标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广大村民内心的净土。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农产品示范区,实施农业发展“竞争赛马”机制,对耗水、耗肥、耗农药高的农产品开展集中优化,逐步提高绿色农产品补贴,激发绿色农业发展积极性,加快培育广大农民自己的绿色产业,以绿色留人、留心。通过集中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推进“三大革命”“三大攻坚”行动,引导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建立生态宜居、简约文明、绿色低碳的美丽乡村,让绿色成为广大村民记忆归属,给乡愁留下一泓可以传续的“山水”。

  农村,是留住乡愁的有形载体,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让乡愁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广大村民真正看得见浩浩青山,望得见滔滔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留得住绵绵记忆。

发布人:庐州小生 发布时间:2022-6-7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2682

初审:吴晓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