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务论谈

莫让“形式之殇”毁了“调研之果”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大浦镇人民政府 柳文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然而,一些地方、单位和领导干部习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使得调研沦为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既难以从中获取真知,还消弭了基层干群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只有做到不打招呼、不拘形式、不务虚功,才能真正让调查研究结出硕果。

  不打招呼,直插基层近看“庐山真面”。有一次,我陪同县领导下乡调研,就拟出台的文件方案征求村干部意见。领导没有提前通知,快到镇政府驻地了才拨通电话,叫上一名乡镇干部一同前往某村。在后来的调研座谈中,我了解到了领导的意图:一方面,调研主题涉及基层治理,干部是关键因素,领导不打招呼直插现场,不无对村支两委干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的考量之意;另一方面,领导谈及以前曾参加过的一次屋场恳谈会,因镇、村两级事先准备得很充分,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看起来很紧凑、很热闹,但感觉没有听到多少有效声音,之后他下乡调研都坚持“不打招呼”。面对上级调研,将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出来也是人之常情,故提前下通知的调研活动经常难以避免“被安排”的命运。只有不打招呼,主动避开观摩线路、示范景区,“一竿子插到底”,才能于身临其境中掌握最真实、最客观的第一手素材,收集到接地气、有生命力的群众观点意见。

  不拘形式,随意访谈侧听“众说纷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调查研究要善于倾听各方面意见。领导告诉我们,过去交通不便,乡镇干部下一次村得待上两三天,与农户同吃同住,晚上干群一道围坐在篝火边,谈基层、谈政策、谈农事,不仅融洽了干群关系,也在随意交谈中听到了真心话、交心话。而坐在会议室等正式场合,即便平常很健谈的群众,看到一众干部正襟危坐,氛围相对紧张压抑,轮到发言时也难免词不达意。调研组织者要学会将调研座谈地点搬到屋场中、禾坪里、田梗上,善于通过拉家常、唠闲嗑等方式,鼓励群众把话匣子打开,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想到哪就说到哪,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无需规定干群落座位置、发言人选顺序、发言方向内容。在看似随意的“众说纷纭”当中,收集到的“原汁原味”百姓声音,往往包含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常常暗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灵感火花!

  不务虚功,精准调研探寻“密钥良方”。调查研究如同“解剖麻雀”,是一项精细活,需根据具体内容选准调研对象,切不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如我们就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开展调研,重中之重是弄清楚该如何在村内划分网格、选好网格员,所以我们将调研重心放在村(社区)一级,充分听取将负责具体执行的村(社区)干部意见,确保出台的方案切实可行,能在基层落地落效。调研是为了让政策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唯有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号准民需脉搏,才能挖出群众心中的“疙瘩”,听出群众的“话外之音”,找准群众真正关心关注的“症结点”,以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使得调研活动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密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调研吸收好、消化好基层意见,充分预估工作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痛点、堵点,开出破解疑难杂症的“良方”。
发布人:文小刚 发布时间:2022-6-8 16:06 收藏 阅读人次:5331

初审:凌晨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