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干部考察报告应忌用词过誉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委组织部 杨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考察材料是个精细活,是考察之后对干部的一种综合性、结论性评价,是对干部长期观察、考察后的情况总结、提炼,反映的是不同的人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总体上要重点突出干部与岗位的匹配度,针对性很强,参考性很重,必须精细精准,而现实中是很多考察材料缺乏个性特质,评价用语缺乏准确性、妥当性,概括用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尤其是政治表现、工作表现之词宜慎用,既不能过满、也切忌过誉。

  体现“首位度”,表现内容要恰如其分。“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撰写考察材料尤其要把政治素质考察情况由“虚”变“实”,贴近本人实际、少些套路性表述、多些画像类表述,只“记录”不“创作”,保持“原汁原味”,才能绘准干部政治素质“基本画像、担当画像、高标画像”。要从宏观的“都很好”中深入透析,对照工作表现、政治表现等内容也必须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主观臆测,更不能“乱扣帽子”、无中生有,多了“含水量”,少了“含金量”,要捡管用的写,突出真实的、闪烁的、有温度的文字。

  体现“平视度”,撰写视角要恰如其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平视是相对较好的角度。考察中,谈话记录反映的是不同的人对考察对象的评价,看的角度都不尽相同。撰写考察材料不能把谈话记录作为简单的归纳总结,或对模板化材料的“修修补补”,或用述职报告“拼拼凑凑”,而是要站在组织角度,从个人的角度转过来,怎么去看待、评价干部,看“显”的硬要求,又看“潜”的硬目标。现实中,选派出去考察干部,回来撰写考察材料的大多是年轻干部,但由于考察对象级别相对较高,经历阅历相对丰富,很容易用一种仰视的角度去看待考察对象,这样多了“敬畏感”,少了“真实性”。因此,年轻干部在撰写考察材料时,不要求做到俯视,但一定要做到平视,这样才能分析得当、恰到好处。

  体现“精准度”,实例支撑要恰如其分。“不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必须在精准科学考准考实干部上下功夫。考察对象犹如复杂的集合体,聚焦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要从“都很好”中做到言之有物。绝非“抹水泥”,面面俱到、浮于表面;更类似于“剥洋葱”,层层深入、接近本质。还要注重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机关干部和一线干部的刚性要求和侧重点,充分结合职责分工,了解掌握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工作实绩,撬出关键信息,既看干部表态是否坚决,又看行动是否有力,还看最终效果如何,厘清工作引领者、推动者、参与者,不搞“一顶帽子大家戴,一件马褂众人穿”。
发布人:大道无垠-品悟 发布时间:2022-6-9 10:31 收藏 阅读人次:16880

初审:李爱国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