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致敬辛育龄:择一事 终一生 不舍初心得始终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党群工作部 陈亚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6月7日晚,“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辛育龄教授写下的这句诗正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誓言。主刀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首创双腔插管麻醉法,首创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行医80余载,他创造着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胸外科领域无数个“从0到1”的突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这是他生前常说的话,而他也用一生给了这句话最完美的解释。

  前沿阵地不畏惧,救死扶伤立宏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6岁的辛育龄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分到冀中卫生部,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39年,他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从此跟随白求恩大夫,在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手术室抢救伤员,他看到“白求恩大夫连续工作69小时”,当时便在心里暗暗发誓“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他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白求恩大夫牺牲后,年仅18岁的辛育龄没有丝毫害怕和退缩,他以白求恩为榜样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新征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困难面前不退缩,坚定理想信念,奋勇前行。

  振兴中华勤奋学,妙手执刀解顽疾。1942年辛育龄进入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习,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开始接受正规学习,这更坚定了他为解放全人类奋斗终身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辛育龄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5年后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他放弃部队的优厚条件,主动要求分配至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牵头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在1958至1980年的22年时间里,培养出全国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改革开放之初,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龄,积极参与筹建卫生部直属的中日友好医院,担任首任院长,医院步入正轨后,他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要求回到胸外科,继续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一刀一针一支笔,百岁医者创神话。辛育龄开展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是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他是中国针刺麻醉的创始人和带头人,首次将针刺麻醉运用于胸外科技术;他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130多篇,编写专著10余部。他用“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针刺麻醉过程中,为寻找经验,辛育龄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相继使用仪器测痛阈,为筛选适合针麻手术的病例作比较,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敢于担当、不畏牺牲、开拓进取的精神,一心一意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教授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品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指南”,也指明了“人生航向”。我们将以之为榜样,在下一个百年的新征程中,激流勇进,乐于奉献,展我风采,续写辉煌。
发布人:昆经开组轩 发布时间:2022-6-10 09:30 收藏 阅读人次:3989

初审:凌晨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