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党史学习教育

沿着三条路 追寻南泥湾精神之光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大浦镇人民政府 柳文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80多年前,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短缺。生死存亡之际,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延安东南50余公里处的南泥湾,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不仅彻底解决了根据地的物资供给问题,更为后人留下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宝贵南泥湾精神。今天,让我们沿着三五九旅将士们走过的三条路,去追寻南泥湾精神之光。

  沿着一条从“烂泥湾”到“好江南”的逆袭之路,追寻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探索之光。党中央一声令下,将士们“一把镢头一支枪”,迅速奔赴这个“新战场”。那时的南泥湾外号叫“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荆棘遍野、荒无人烟、野兽横行,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面临着极大挑战。战士们吃的是黑豆、榆树钱加野菜,住着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军衣缝缝补补磨成布条后再织草鞋,废铜烂铁打造成生产工具,就在这样缺衣少食的极其艰苦条件下,大家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创造、积极变革、敢为人先,开辟田地种粮种菜,饲养家畜家禽,开商店、办合作社,兴办纺织厂、被服厂、机械厂等,短短三年内就将“烂泥湾”打造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沿着南泥湾改天换地的逆袭之路,以一颗智慧、勇敢、坚韧、强大的心,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奋力攻克新赶考路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坚定不移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

  沿着一条从“领导人”到“庄稼汉”的奉献之路,追寻率先垂范、群策群力的团结之光。抗日根据地物资困难的问题冒出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号召全体将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开荒种菜,学习纺纱织布,全党、全军上下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克时艰。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同时兼任延安军分区和地委的领导工作,却坚持挤出时间参加劳动,他双手长满了老茧,被外国记者称作“庄稼汉”;苏鳌、陈宗尧等团长在战斗中多次负伤,却顶着伤痛与战士们一样劳动;失去一条手臂的团政委左齐不方便使用镢头,便为战士们做饭并挑送上山。上行下效!全体将士甚至家属子女干劲十足,大家都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悉心回首这条从“领导人”到“庄稼汉”的奉献之路,切实抑制官僚主义思想、甩手掌柜作风,变“给我上”为“跟我上”,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干在前列、做在实处,用躬身行动树好榜样、鼓舞士气,焕发团结一致、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氛围与活力。

  沿着一条从“老镢头”到“传家宝”的荣耀之路,追寻子承父业、接续奋斗的传承之光。“父辈开荒我造林。”80多年前的艰苦岁月里,刘宝斋与战友们以一把把老镢头“唤醒”了南泥湾,唤出了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未来,解放后他主动放弃返城机会,毅然扎根南泥湾,他用过的这把老镢头作为“传家宝”传到了儿媳侯秀珍手中;走进新世纪,侯秀珍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扛着一把镢头,带领村民上山植树造林,用南泥湾精神建设和守护南泥湾的绿水青山。今日之中国,物质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但“传家宝”老镢头永不能丢,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永不能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更不能丢。让我们重温这条从“老镢头”到“传家宝”的荣耀之路,牢记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抑制享乐主义,拒绝坐享其成,弘扬和传承好宝贵精神,自觉扛起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乐做奋进新时代的“孤勇者”“垦荒人”!
发布人:文小刚 发布时间:2022-6-12 20:06 收藏 阅读人次:2873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