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空的时候,我就在村里采茶,每天可以赚到两百元左右,既可以补贴家用,又不耽误家里生产。”当下,正值贵州惠水县各大中小茶叶基地采茶重要时节,许多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打打零工就能获得不错的报酬。
近年来,惠水县结合县域特色和优势,坚持支部引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坚持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发生可喜变化。
采茶群众在茶山上采摘春茶。
排楼村:创新发展 小黄姜摇身变成“金娃娃”
在涟江街道排楼村,一台台生姜清洗机不间断地作业,一箱箱清洗干净、打包完好的小黄姜不到一天时间就能运送至省内各大商超和农产品市场,小黄姜摇身一变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娃娃”,这得益于村党支部的有力带领。
三年前,排楼村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任合作社董事长,村“两委”成员兼任理事会成员,探索将农民小作坊式的发展方式创新升级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自此,实现了党支部对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发展强有力的领导,促进了合作社与村“两委”同向出力、互促共进。
排楼村生姜种植户正在采收嫩姜。
为进一步拓宽产业链,用好排楼村“小黄姜之乡”品牌效应,建成王子塘洗姜场,配套成立生姜清洗就业车间和2条自动化洗姜生产线,一体化承接周边县市生姜清洗、保鲜、运输等业务,年利润达20万元。
在支部的带领下,排楼村深入践行“一村一园一场一社”产业发展思路,形成春有樱桃、夏有蜂糖李、秋有紫王葡萄、冬有金钱桔的四季产业品牌,促进群众抱团发展。支部书记唐和平说:“当前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超过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360元。”
排楼村党支部书记唐和平(右二)在动员群众参与小黄姜项目。
近年来,惠水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超过10个,排楼村“三位一体”、火阳村“组社合一”、长岩村“茶旅一体化”等模式成为全县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
杨茂村:党员带头 扛起致富大旗
几年前,吴立阳从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毕业,到惠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就在两年后,他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到杨茂村创业,筹集资金55万余元,流转本村土地40亩,建起50多个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培育售卖茶树苗、辣椒苗。
基地打造后,吴立阳白天忙进忙出,晚上苦啃农业书本,遇到难题就求教农技专家,把学到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围的村民。他的大棚解决了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问题,每天到大棚务工的就有三五十人,年支付务工工资近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