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下岗”砖窑的“再就业”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委组织部 贾晓晔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大圐圙村,一摞摞白色的平菇菌棒在长长的砖窑里整齐摆放着,这些蕴含着大圐圙村无限希望的小小菌棒,不仅解决了当地发展滞后的瓶颈,还撑起了村民的“致富伞”。

  为什么砖窑不烧砖,反而种平菇了?

  这孔建于1986年的砖窑,是全县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砖窑。过去几十年里,砖窑发光发热,伴着大圐圙村走过了艰难岁月。2016年,技术落后、生产粗放的砖窑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砖窑正式“下岗”了。

  砖窑停产后,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人均年收入不足一万元。2021年,村支书王占平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调研走访,寻找适合本村的产业。一次偶然的培训他了解到砖窑低矮、密闭、潮湿的环境很适合种植平菇,而且市场行情稳定,投入少产出多,他立刻就想到了自家村里的老砖窑。经过考察平菇的生长习性、种植条件和资金技术投入以后,村“两委”班子便大胆决定试验发展平菇产业。

  一听说老砖窑里要种平菇了,全体党员带头开始清理砖窑厂,村民也纷纷参与,88岁的老党员王根全也颤颤巍巍来了,大家劝他回去别绊着摔着,他不肯。于是,大家用三天的时间把堆积的砖石搬走还把砖窑修缮一新,“下岗”的砖窑要“再就业”了。万事开头难,启动资金成为了第一个“拦路虎”。“平菇种植的初始投入比较大,和政府争取的启动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就开始自己想办法筹钱。”于是,王支书和“两委”班子成员兰文广、侯燕清3人带头以个人名义贷款13万元,支书个人垫资4万元,摊子才算支起来。之后,王支书便带着村民买菌棒,搞起了试验点。当看到菌株不仅长出了一片片平菇,每株还重达4.5斤左右时,支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便“甩开膀子”将菌棒增加到了3万株。

  第一茬平菇涨势喜人、产量最丰,每天能产一千多斤,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销售途径,平菇积满了整个砖窑,只好家家户户分平菇,吃了两个月“平菇宴”之后,村民也吃不消了。看着辛苦栽培的平菇烂在砖窑里,王支书决定迅速建冷库、买冷藏车,发动“两委”成员挨家店铺推送,实在不行就摆地摊卖……但产出的平菇依然远大于能卖掉的量,预估投入的资金也开始出现缺口,王支书心急如焚。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王支书找到了镇党委和县里的有关部门。经过多次沟通协调,镇里最终决定以大圐圙村党支部为中心,组织产供销链上的14家党组织、龙头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成立“党建引领平菇种植产业发展共同体”,乡村振兴局和农商行负责资金保障,工科局予以技术支持,工商联和供销社则多方寻找销售渠道。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王支书喜上眉梢。

  食用菌是高效农业,老砖窑面积2400平米,每年可种植五茬菇,总产量15万斤,年收入达45万元。“平菇产量挺大,我们三个人专门负责平菇培育、采收、装卸和出售等工作,每月能收入2500元呢。”正在给菌菇喷淋的工人高元顺笑着说。这几天,这个砖窑越发热闹了,砖窑旁边正在建一座现代化大棚,“我们把资金全部用在建大棚和购置附属设施、机器了,有了暖棚,冬天也能种平菇了,平菇的产量和收益会更好。”王支书介绍道。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之长”,他还计划在新建的大棚里,发展菌棒培植产业,通过自主研发菌棒,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有科技特派员坐镇,他们会参与菌棒研发并且培养我们的技术员,我对菌棒研发很有信心。”

  终于,老砖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华丽转身,还启发大圐圙村进一步发展大棚化种植,推动平菇产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生产轨道,进而带动共建村和当地群众发展平菇种植产业,让平菇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平菇”,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发布人:夜的告退 发布时间:2022-6-14 09:37 收藏 阅读人次:3160

初审:汪青雷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