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循”迹前行 “绣”美潇湘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岭坡乡人民政府选调生 王嘉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湖南篇”。广大基层干部当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湖湘足迹”,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闯”出产业富强“新路子”,“创”出基层治理“新模式”,“干”出乡风文明“新面貌”,共同擘画乡村振兴锦绣蓝图。

  以“力”代笔,敢闯敢拼,脚踏实地,勾勒产业富强“发展图”。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做文章。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时,基层干部面对困难要“敢”,敢吃苦,敢流汗,敢于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产业富强闯出一条“新路子”。把握政策要“实”,始终将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只有理念方向不变,产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产业选择要“准”,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整合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看准市场行情,为本地产业发展找到适销对路的渠道,让农产品引得进、种得出、卖得好。产品包装要“精”,精心设计产品,从产品的说明介绍、宣传语、标识到外包装等各方面,都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精确定位人群,结合产品特色,分层分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精准确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效应。

  以“心”作墨,深入实践,推陈出新,绘就基层治理“变化图”。“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南大学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高大上”不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目标,多一些“烟火气”的小变化才是基层治理追求的效果。基层干部要多听听,听得越明、听得越细,对群众的心声才能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基层治理创新才能更“接地气”。要多看看,看群众的生活现状、看镇村面貌的变化、看镇村干部的工作情况,看透基层治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摸清基层治理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纠正东偏5°“小问题”,解决基层治理的“大问题”。要多走走,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走遍镇村的每一个角落,在行走中了解村情村貌、基层工作现状、政策落实情况,在实践中察民情,根据实际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多想想,勤学善思,做好阶段性总结,俯下身子摸清政策落实情况、找准基层工作规律,才能创出“新模式”,干出“新成效”。

  以“情”润色,心系百姓,实干巧干,晕染乡风文明“风尚图”。“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基层干部要牢记“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培育良好乡风文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当好“宣传员”,用质朴、生动的方言将党的政策理论说清楚、讲明白,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让群众对新政策、新理论入脑入心。要做好“带头人”,通过“党建+志愿服务”的形式,发挥镇村干部、乡村党员、青年志愿者等的带动作用,让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城乡标准化治理、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搭建党群“连心桥”。要当好“建设者”,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区、打造历史文化展览馆、设立“好婆婆,好家风”宣传栏,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明公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群众成为乡风文明的“代言人”,共同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新风尚。
发布人:喝可乐的诺可爱 发布时间:2022-6-27 08:43 收藏 阅读人次:2644

初审:向阳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