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酱菜要加快包装速度,上午务必送到市里的各大超市。”走进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铁村党支部大院儿里的田禾园酱菜厂,村党支部书记王建红正在安排员工生产作业。只见干净整洁的酱菜车间内,工人们按照分拣、清洗、腌制、切配包装等生产流程密切配合,鲜香四溢、勾人味蕾的酱菜很快被打包好,装上了发往当地商超的配送货车。
已包装好的酱菜
党建引领谋出路
“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支部的引领和村民们的信任支持。”谈起酱菜厂的发展,王建红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笑容。
临铁村地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南郊区,全村2200多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亩多,地少人多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曾几何时,这里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靠着种植一般粮食作物,收入单薄,人们不得不外出务工谋生。多年前,村里曾建起146栋温室大棚,尝试着发展过城郊经济,可因为缺少种植技术,很多大棚最后也撂荒了。
带领村民发展的“致富经”要从何写起?面对发展困境,村党支部班子没有坐等,而是结合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咸菜是河套地区人们日常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食小菜,俗称“河套硬一盘”。当地毗邻城郊、交通便利,又有着小麦收获后种植一茬芥菜、蔓菁、芋头等秋菜的习惯,这些都是制作酱菜的主要原料。看到了机会,村党支部班子走出去,到浙江衢州考察学习。当他们看到当地农村建设榨油厂、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后,敏锐地将这些发展思路与临铁村的优势资源结合,决定尝试探索发展酱菜加工产业。
临铁村党支部书记王建红展示酱菜产品
发展产业助增收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推动下,2019年,田禾园酱菜厂正式成立。采取“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年产酱菜50万斤以上,产值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年收入35万元,亩均带动农户增收1500元。村里所生产的腌黄瓜、芥菜丝、腌蔓菁、腌芋头等酱菜很快占领当地商场超市,村民也因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受益。
酱菜厂建起来了,临铁村开始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村“两委”鼓励引导当地村民将村里闲置的146栋温室重新利用起来,种植黄瓜、西红柿、香瓜等反季节果蔬,还聘请温室种植专家到村里指导温室瓜果、蔬菜种植。蔬菜成熟时,酱菜厂就来主动收购,解决了菜农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村里还通过发展温室采摘产业,提升瓜果、蔬菜的附加值。
今年68岁的魏三林家里建起了一栋温室,每年可种植三茬作物。“原来我家每年只能收入3000元,如今,靠着向酱菜厂卖蔬菜和蔬菜采摘,收入增加到8万元。”魏三林满意地说。
工人在酱菜生产车间忙碌着
直播带货开新篇
近两年,眼看着互联网直播带货越来越火爆,王建红也动起了脑筋。他在酱菜厂和田间地头架起手机,通过快手、抖音开直播,向全国各地的网友介绍当地的酱菜。“这个厂在哪里,我要去订货。”“看着王书记一口馒头一口咸菜,真让人馋得流口水”……网络直播间里,每条视频的浏览量都数以万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下单。
“我们的酱菜味道好、干净卫生,在网上看过我们直播的网友购买热情都很高,我们要利用直播把我们的酱菜推向更广的市场。”王建红说。今年4月,一场直播下来,他就帮村里卖出了6000多元的产品。“临铁村是个明星村,村里还有个‘网红’书记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赞不绝口。
“以前,我们的村子环境卫生很差,生活垃圾没人清理,时间长了非常刺鼻。村党支部把这事放心上,这两年我们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了!”村民丁俊仁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没有把每年3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撒胡椒面”,而是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发展。村里添置了1辆垃圾清运车和480个垃圾桶,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栽植了3680株果树苗,每年还拿出5万元看望慰问老弱病残等困难人员。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真是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村民满意,村党支部也在2021年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周边地区的乡镇、村社纷纷来观摩学习先进经验。
临铁村是巴彦淖尔市党建引领助力振兴、助产增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示范引领效应,引导各村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截至目前,全市有58家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引3200多户农牧户参与入股,山旱“粮”、沙漠“稻”、酱香“菜”成为特色产业代名词,“柿”如意、“椒”似火、超级“瓜”等网红品牌名扬在外,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实现“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