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一条条柏油巷道宽阔笔直,一幢幢黄墙红顶的别墅式楼房整齐排列,房前绿树成荫,院内鲜花盛开。环顾四周,鱼塘遍布、水鸟翔集,勾画出一副“生态、绿色、文明、宜居”的隽美图景。
近年来,十三户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养殖等产业。2021年,十三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0万元,人均年收入2.18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奖、自治区文明示范村、自治区旅游示范村、州级党建示范村、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州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晴天晚霞照映下的麦田
头雁引航“增动能”
“从前家家户户种小麦、玉米,挣不到几个钱,村民都跑去外面打工。现在不一样了,‘能人’书记带我们搞旅游、搞养殖,不仅让我们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村民都争先恐后回村发展……”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十三户村村民马华十分感慨。
以前的十三户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村干部想发展没思路,老百姓想致富没“财路”,整村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发现村里致富带头人楚保金脑子活、有热情后,组织将他任命为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楚保金就带着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一头扎进党校和农广校学理论、学政策,远赴援疆省市学经验、找差距,反复论证和调研后,十三户村形成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十条措施,建立起“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多方互利共赢机制。
大棚黄瓜喜获丰收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城郊、南调北转”的发展思路,村“两委”从土地入手,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沉睡”资产,搞活乡村旅游,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渔业,招商引资签约6800余万元,不仅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也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火”越烧越旺。
撒网捕鱼,装筐卖鱼
因村制宜“走对路”
“收网!出鱼!”清晨,新疆海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春的一声吆喝,打破了鱼塘的宁静,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河鲈、梭边鱼、加州鲈鱼被捞起,倒入塑料筐内。“装车发货!乌鲁木齐7吨,石河子5吨!”鱼塘边,拉鱼的货车一辆接一辆。这样的热闹场景,在水产养殖面积超过3000亩的十三户村随处可见。
十三户村成片的鱼塘,星罗棋布
十三户村位于昌吉市以北25公里处,东与五家渠市相邻,西与自治区水利厅试验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内绿地水面资源丰富。近年来,村“两委”因村制宜,以鲜食玉米、蔬菜、牛羊为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并以杜氏旅游为龙头,发展起民宿、农家乐齐头并进的乡村旅游业。
目前,辖区内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绿色蔬菜采摘园、水果采摘园、苜蓿园、垂钓园、榨油坊等特色产业13家,民宿38家,特色农家乐、渔家乐14家,辐射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创业就业,累计增收3000余万元。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十三户村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村民的二层别墅式住房
生态宜居“展新颜”
“村前村后绿水流,庄稼人住上小二楼。”村民口中的顺口溜,正是如今十三户村的真实写照。村委会荣誉室里摆放着一块奖牌,阳光下,“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几个字闪闪发光。
十三户村全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农村安居工程以来,十三户村积极争取相关好政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282栋二层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同步完成了文化室、活动室、卫生所建设和集中供暖、供排水、道路硬化、亮化、绿地景观提升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城里一套房,不抵村里一个院。看看我家的院前院后,有花有草,有水有鱼,这种惬意的田园生活真带劲!”村民张田指着自家二层小楼自豪地说。
十三户村村民文化广场
村庄美了,十三户村又探索起“物业党建联建”模式,成立村级物业公司,推动村庄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让农村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便利服务。
水清、路平,灯明、村美……如今,十三户村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是十三户村华丽嬗变背后的“密码”。党建引领惠民、绿色发展利民、环境整治宜民,十三户村党总支正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