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对人类而言,“共生效应”就是人们在日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时,受到群体中成员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劳动成果的影响,能够在思想上获得提升,在思维上获得启发,能力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的典型代表。
对年轻干部来说,培养产生“共生效应”,释放发挥“共生效应”,能够更好地促进健康成长成才。笔者认为,要注重在以下几种“环境”中产生和发挥“共生效应”。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养和发挥“共生效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百年党史,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却越挫越勇、越磨越锐。在艰难困苦中,党群干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生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更能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榜样的力量,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共振,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强大人的内心。年轻干部要勇于到艰苦的地方“试金”,在困苦的条件下“炼丹”,体验基层生活,感知群众冷暖,增强服务意识和干事本领。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把艰苦的地方,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练兵场”,在一线、在前线、在火线上锻炼干部、培强人才。
在“教育培训”的环境中,产生和发挥“共生效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大兴学习和教育培训之风,是推动工作大进步、事业大发展的“宝贵经验”“重要财富”。善于学习、善于进步,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大国的内在要求,是永葆党员干部先进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教育培训,在“大集体”“大环境”的熏陶下,在“大交流”“大沟通”的融合下,能够更好地发现他人的特长与优点,看到自己的短板和缺点,能够更好地对“标”学习、追“杆”看齐。同时,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不同单位、不同地域学员间建立联系,能够随时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对于加快年轻干部成长进步机会难得、大有裨益。
在“挂职锻炼”的环境中,产生和发挥“共生效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干部挂职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锻炼干部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下级或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进行学习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中青年干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让年轻干部跨地区、跨单位甚至跨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交流,能够在新环境、新团队中增加新认识、增长新见识,开拓新思路、提升新能力;能够起到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互促共进,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还能磨炼意志、磨砺品质,既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借力发展,更有利于干部自身借势成长。
在“急难险重”的环境中,产生和发挥“共生效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急难险重工作和任务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赛马场”。越是在急难险重中,越能检验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政治定力、政治品质、政治担当。年轻干部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和环境中,能够切身感受身边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无畏精神,感受广大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让自己心灵得到充分“洗礼”,让自己思想在“急难险重”中得到“淬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急难险重任务最能检验党员党性、锻炼干部。年轻干部增强“克难功”“承重力”,就要练好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面对“急难险重”敢担当、勇作为,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