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如果传统乐器“会说话”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澛港街道选调生 刘晓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央视推出的100集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创作组以文物为载体,描绘出绚烂多元的文明复兴图景。该片在第一季第二集便讲述了中国发现的最古老乐器“贾湖骨笛”背后的文化内涵,于此,我不禁联想,如果传统乐器也“会说话”,它们必能成为跨文化、跨时空的信使,传递属于中国的“国家记忆”。

  如果琵琶“会说话”,它将“婉转道来”与你听:百年弹拨“华夏音韵”,千载描绘“诗情画意”

  琵琶音色清澈透亮、音域宽广绵长,使得其在情感表达上十分形象,《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至今仍是广为流传的经典琵琶谱乐。历经上千年的发展,琵琶见证着各个朝代的兴亡盛衰,逐渐演变成文化的象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琵琶行》写出了这件传统乐器特别的韵味。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意境”“神韵”和“诗情画意”,琵琶特殊的表达方式,成就了其在传承、发出“中国声音”时最为独特的魅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尽管动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当前国家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好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最大程度地发挥琵琶在艺术感染力、文化传播力、人民喜爱度等方面的宝贵价值,在“弹拨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大国的文化自信。

  如果编钟“会说话”,它将“字正腔圆”向你诉:荣光堪载“国之重器”,慨然击响“中华之音”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代表了华夏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等重大外交文化交流场合,都少不了编钟的身影,如曾侯乙编钟作为“国之重器”就代表了中国的礼乐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编钟在世界面前奏响的“中华之音”,不仅展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彰显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更代表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友好,共建和谐”的发展理念。青铜编钟大师项绍清曾说过:“择一事,‘钟’一生”,我们的使命就是世世代代做民族音乐的“守艺人”,在“击敲之际”守护、传承千年礼乐文脉,用编钟厚重的历史文化,讲出传诵经典的“中国好故事”,用编钟动听的神韵之声,击出响彻寰宇的“中华之音”。

  如果唢呐“会说话”,它将“意气昂扬”跟你说:自信谱奏“国风音乐”,傲然演绎“文化出圈”

  人称“曲儿小腔儿大”,唢呐一响,百鸟共鸣。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像唢呐这样优秀的传统乐器逐渐开始丧失“流量”。高雅不一定要用正襟危坐的形式表达,传统乐器的生命力可以在融合创新中不断拓展和强大。近年来,随着国潮流行,国风音乐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融合多元曲风,广泛流行。大众熟知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被重新填词,经中国、美国、委内瑞拉、赞比亚等地的乐手共同演绎,在还原曲风的基础上,大大升华了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和融入力。由此,传统文化“谱新曲”的同时,也要善于“引共鸣”,我们可以“借”此灵感,在“玩转”国风音乐中为传统乐器“引流”,帮助传统文化迅速“出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并喜爱像唢呐这样的传统乐器,接过传统音乐传承的接力棒,让世界倾听“国风音乐”,在“管弦之上”为文化自信增添魅力和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时代气韵,中华传统乐器也正以现代化的鲜活形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赓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请你我侧耳倾听,这些乐器正通过美妙的丝竹之音,“诉说”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我们应不懈地从中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发布人:话梅核核 发布时间:2022-7-5 10:26 收藏 阅读人次:2786

初审:吴晓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