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小河镇龙山村选调生 卞紫妍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态势,而耕地正呈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趋势,中低产田比重偏大、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为抓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区别较大,不同地区农作物选择、种植方式、熟制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细化、实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和模式,解决好绿色发展问题,设定区域性建设标准。水资源丰富地区应多发展水稻等喜湿润农作物,旱地一般种植玉米、红薯、向日葵等耐旱作物,做到“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精打细算用好资源,才能“喜看稻菽千重浪”。推动区域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做好“减法”工作,“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以目前科技水平衡量,过去难以改造的耕地都可建成高标准农田,但耗时、耗材过大,还有可能破坏生态甚至造成自然灾害,所以应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用“排除法”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避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杜绝“拍脑袋”决策。

  破旧立新,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动性”。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在建设高标准农田道路上,农民才是“主力军”。统筹规划“巴掌田”“斗笠田”“抛荒田”,实施机械化作业,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向集约生态型转变,最大限度达到“物尽其用”的目标要求。但是部分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持消极态度,认为农地集中后破坏界限会丧失安全感,而农业收益本身具有滞后性,种种因素成为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阻力。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动性,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破除陈旧观念。一是试点建设,让农民切实感受高标准农田“看得见”的优势,并为后续全面开展积累经验。二是典型带头,通过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人大户等带头发展,以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稳岗就业等方式让农民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带来的致富新希望。

  多措并举,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性”。“三分建、七分管”,部分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疏于管理,农田质量下降退化为“低标准”,使用年限明显缩短,甚至出现非法占用耕地现象。为确保“良田”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防止“虎头蛇尾”,高标准建后监管机制亟待健全。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安装高空视频监控设备定点监察,利用无人机搭载摄像头动态巡查,对疑似土地违法行为抓拍并发送警报信号,将人防和技防密切配合,全方位落实耕地保护措施。二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通过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和周期性调查,掌握耕地质量和农田设施状况,对症下药采取遏制土壤退化措施,将日常管护与专项维护相结合,促进高标准农田“改、用、管”同步并举,明确后续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管护工作,多渠道筹集落实管护资金。
发布人:星期六 发布时间:2022-7-5 11:18 收藏 阅读人次:1897

初审:吴晓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