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抓好“三不伸手”教育做优党的“形象大使”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 邱长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介绍王杰事迹的展板前,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常对党员进行“三不伸手”教育,让党员常照“三不伸手”这面镜子,保持“五官端正”,做优党的“形象大使”。

  抓好“三不伸手”教育,有利于党员增强组织观念。所谓“伸手”,意为索取、索要。《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行为”。荣誉、待遇、物质不是伸手要来的,而是靠实干和奋斗得来的。党员如果一事当前先打自己的“小九九”,做一点小事就觉得应该有回报,便张口要这、伸手要那,这实质是丢掉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忘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体现不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常照“三不伸手”这面镜子,才能使党员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安排,不能自己向组织伸手要这要那,树立党员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的形象。

  抓好“三不伸手”教育,有利于党员正确对待荣誉。如何看待荣誉,是检验党员品格的“试金石”。党员不是不要名誉,这荣誉首先是勤廉之誉,是创先争优之誉。党员在荣誉面前要表现高姿态,见荣誉就让,更不能主动伸手要荣誉。荣誉是党组织对党员德才表现的肯定和褒奖,伸手要荣誉的行为,很容易名不副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所赢得的荣誉,应该得到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认可,这样的荣誉才真正让人骄傲和自豪。党员只有常照“三不伸手”这面镜子,才能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一份清醒,恪守一份理智,树立正确对待荣誉的形象。

  抓好“三不伸手”教育,有利于党员保持淡泊明志。在待遇上不伸手,倡导的是淡泊明志。1955年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对照许光达这面明镜,党员应该懂得什么叫淡泊明志。《论语.子路》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将此言作为行身典范,从政之本,要求部属和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待遇,自己首先要自觉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要带头不做,只有以上率下,方能上行下效。党员要正确对待待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树立淡泊明志的良好形象。

  抓好“三不伸手”教育,有利于党员遵守党纪国法。“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在物质上不伸手,严格的是法纪操守。品德高尚的人,对精神的追求往往超过对物质的要求。钱学森说:“我姓钱,但不爱钱”。他为国为民奉献一生,晚年又把两笔不菲的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用于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常言说 :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万间,夜眠六尺;黄金万两,一日三餐。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一起起典型案例表明,贪恋金钱、权力、美色,最终必然要栽大跟头,锒铛入狱。人不可以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物质上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以权谋私,通过不正当渠道得来,一定会发生问题,不能行稳致远、善始善终。只有常对党员进行“三不伸手”教育,才能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少点名利心,多点责任心,讲政治、守规矩、听招呼,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三不腐”,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做优党的“形象大使”。
发布人:秋雨224 发布时间:2022-7-10 08:37 收藏 阅读人次:4069

初审:图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