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唤醒“沉睡”的文物 书写“有声”的文化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选调生 刘海燕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希望文博工作者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忆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是靠几代考古人接力奋斗的结果。广大中华儿女当用百年初心跑好这场接力赛,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无声讲述”变为“有声财富”,用活用好文物这本“活教材”,不断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文物之“根”,守护文化之“旧”,珍藏历史记忆。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存续至今,历久而弥新,其背后是一代代考古人和文物人,坚守初心,跑好一个个时代奋斗的接力赛才换来的结果。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历史文物是“旧”的,但在历经岁月的沉淀后,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又以“新”的方式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从不忘本中获得了开辟未来的力量。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力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担起文化传承者的重担,让文物传承不绝,让历史历久弥新。

  以文物之“魂”,传承文化之“新”,赋予时代进步。以“活化”文物,延续中华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书、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想让新时代文物“活”起来,唯有探寻“科技化”道路,才能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选用“数字化”为切入点,让文物在腾“云”驾“数”中深入群众眼里、心里、脑海里;抓住“智慧化”的新支点,以VR技术、全息投影等技术,给予群众视觉、听觉、感觉等多层次的“文化盛宴”体验,还原历史的鲜活;把握“文创化”的突破点,破除文化与现实的“隔膜”,将文化融于生活。踏上新征程,我们要让“旧文物”焕发“新光彩”,用科技为文物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它在新时代的天空自由翱翔;用它吹响前行的号角,鼓舞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毅前行。

  以文物之“梦”,展示文化之“容”,绽放中华文明。文化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焕发更大价值,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显现“乘数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大舞台”,无论是“一片雪花”向世界展示“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还是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以“容”为主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而中国“文物人”作为该窗口的“守门人”,应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今与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布人:一只基层燕 发布时间:2022-7-12 08:39 收藏 阅读人次:2685

初审:严格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

1山色空蒙雨亦奇发布时间:2022-7-12 11:35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