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镶嵌在祖国北疆的一颗小小明珠,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245个嘎查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映红了草原儿女的乡村振兴路。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党群服务驿站
异地搬迁建设新村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前的十家段是真缺水,过日子吃不上水、种庄稼浇不上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穷!”全村人奔波在挑水路上的日子,成为天山口镇十家段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心头难以磨灭的印记。
2016年,按照“五个一批”脱贫路径,阿鲁科尔沁旗委决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破十家段的困境。整村搬迁绝非易事,老年人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年轻人对迁居后的农业生产、致富门路也存在很多质疑。
为了让群众安心迁居,村党支部第一时间组建了由支部书记任队长、党员代表任队员的搬迁专项工作队。
搬迁前的十家段村
“家家户户的顾虑都不一样,为顺利完成搬迁任务,党支部白天组织我们一遍遍入户走访,晚上领着我们开会逐户逐人制定搬迁方案和产业发展计划,忙到夜里两三点是常事儿!”党员胡国友是搬迁工作队的队员之一,他笑称是村党支部帮他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经过几十次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全体村民会议的商讨,124户村民都高高兴兴地签订了搬迁协议。2019年初,全体村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新房子。
“建新村的那两年,村党支部真是没少帮我们跑腿,和镇党委沟通,和施工方交涉,挨家挨户解决困难。过去吃水都困难,现在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还能洗上热水澡呐!”董树枝说。
搬迁后的十家段村
今年71岁的董树枝是村民秧歌队队长,手下有50多名队员。每天傍晚,村里的文化广场上都能看到秧歌队欢腾热闹的表演。董树枝老人幸福快乐的生活,成为今天十家段村民新生活的缩影。
契约管理搭起“连心桥”
早在1998年,巴彦花镇于家粉房村还是一个“议而不决”典型村,十年修不上一座桥。全村人去村西田里劳作只能多绕行10余里路。
2018年5月,旗委组织部出台了《嘎查村重大事务契约化管理实施意见》,于家粉房村在2008年成为契约化管理试点村,村里的干部群众拿到了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村党支部按照契约化管理要求出具了建桥协议书,清楚明白地规定了干群双方的职责义务与违约责任,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短短46天新桥竣工通车,困扰了群众10年的“闹心桥”成为了干群合力修成的“连心桥”。
于家粉房村民签署契约化管理入社申请书
走进现在的于家粉房村,会看到村里不管是村官还是群众,不管是修路占地的大事儿还是邻里纠纷的小事,村里事都有人管有人干,一派和谐景象。
“啥是契约化管理?就是让咱村干部从‘指导员’变成‘服务员’,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会上的‘记录本’变成‘协议书’!”于家粉房村党支部书记李勉为契约化管理给出了最朴素的注解。
红色网格打通“最后一米”
“巴特尔大爷,是我,网格员格日乐!您该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啦,明天村里安排车送您过去!”为提高全村疫苗接种覆盖率,坤都镇登根嘎查网格员格日乐奔走不停,挨家挨户告知疫苗接种时间,全程参与前期摸排、政策宣讲、接送陪护等环节。
“牧民住所不集中、人口相对分散,很多牧民会随着季节变化上山放牧,有时候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怎么让党的政策快速、精准地落实到每一户,是嘎查党支部一直以来的难题。”登根嘎查党支部书记米达拉说道。由网格员来充当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上的尖兵,让网格化服务激发基层治理效能,是登根嘎查党支部服务群众的好方法。
网格员格日乐(图右)入户宣讲新冠疫苗接种政策
“我们网格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那都是嘎查党支部从党员、村干部、致富能手中挑选出来的,都是乡亲们公认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才呐!我也是通过群众推荐、支部审定、党委审批层层把关才选上的!”网格员格日乐自豪地说。
“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人口布局、家庭关系等因素,就近合理划分网格。明确了网格员承担党建工作促进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等‘八大员’职责。有了网格员,减少了中间层级,过去可能三五天才能通知到位的事情,现在半天就能让老百姓全都知晓了。”支部书记米达拉说道。
如今,格日乐既是网格里心系百姓的“大管家”,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全旗像她一样奉献在服务群众一线的网格员有3266名,他们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喜人形势下,全旗441名党员干部驻扎在245个嘎查村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