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选调生 悟“书生”之“硬核力量”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选调生 张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有力媒介。同时,文化又是培育文学肥沃的土壤。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自信往往也决定着文学的自信。在文学领域,书籍又是一大载体。在这个与屏幕竞争的时代,书籍的存在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看完《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后,我惊奇地发现,在书海这个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

  铸就书生之坚持,永葆赤子真诚,走进“群众心门”。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总是在清晨准时出现在通往南京图书馆的公交车上。这位被称为“古籍活字典”的沈大师只要拿到一本古书,便能把此书的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纪录片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他们终其一生的热爱,都在向观众展示出不为世俗所扰的信念与勇气,这些纯粹的坚持永远使人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为有幸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而倍感自豪。“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应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田间地头,常走乡村小路,常睡农家土炕,常吃农家饭菜。身上少一些书卷气息,多一些泥土芬芳,不做水面上的“浮萍”,而要做扎进大地里的“根须”。

  就书生之定力,拒绝焦虑浮躁,沉入“基层大门”。在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看来,成为一名好编辑,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虽然,可能一直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被岁月尘封的文献时,这样的高光时刻,读者又何尝感受不到呢?“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在基层工作中,有的年轻同志“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磨砺不够,少了基层锤炼这一关。实践证明,材质疏松的“速生树”很难长高,爱抄近路的人往往走不远,多下一些苦功夫、笨功夫,反而有助于夯基筑台、行稳致远。

  习就书生之思维,多输入勤思考,推开“输出之门”。“输入+思考+输出”才是一整套的写作流程。因为写作是比较精炼的表达,是即时的、混乱的但是有火花的表达,再加以你对阅读的思考,才会变成你自己内心的产物。就像国家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条举措的背后都是民生冷暖、万家喜忧。在乡镇工作,就要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学习领悟各项政策的精髓要义,并结合当地实际,厘清工作思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让党的政策落地生根发芽。“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我们要读懂基层这本厚厚的“无字之书”,进好“百家之门”,行好“万里之路”,用“活知识”练就“真本领”,除“骄娇”之气,真正成长为务实为民的合格干部。
发布人:张张不慌张 发布时间:2022-7-16 19:27 收藏 阅读人次:1879

初审:楚搴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