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博物馆——共产党人的新大学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誓节镇余枫村选调生 章志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七月,毕业季,数千万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前往大学,开始漫漫求学路——大学篇。屈原《离骚》中写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选调生的我们虽已结束大学学习时光,仍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喜悦,当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坚持。对于走上“工作篇”的我们该如何继续求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给予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已然给出了答案:“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新大学吗?

  农耕博物馆,共产党人的“农业大学”,立足“求真务实”。“树高千尺不忘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一直伴随着农民的脚步前进发展,脚印里传承着5000年的历史脉络。犁锄镰磨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的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这些事关基层民生的板块无不足以让人领略农耕文明的伟大。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写道:“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参观一所农耕博物馆,在一所“农业大学”里进修。共产党人可以在这里培养注重实际的品格,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的艰辛,更能体悟“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和深情。对于我们选调生而言,只有深入农耕、了解实际,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谋划关心关爱农民的事业和工作。

  革命博物馆,共产党人的“红色大学”,传承“光荣使命”。“后继频频慰九泉”,邓恩铭在牺牲前最后的家书如此写道。站在革命博物馆前,红色的记忆踏过历史的道路,缓缓走来。一张可歌可泣的血色画卷铺展在眼前,英雄们的风骨在今天仍屹立生辉。不禁自问:我们是谁?为什么会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要遵循一样的使命?参观一所革命博物馆,在一所“红色大学”里进修。让博物馆这个“引导者”,带领我们迈入那段红色的岁月,并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疫情反复,医疗体系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奋不顾身,正是新时代人民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践行。基层艰苦,扶贫干部的日夜坚守,求真务实,不也是我们红色基因传承的真实写照吗?黄文秀,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把生命与汗水洒在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也将自己的责任与热情定格在了三十岁的绚丽年华。作为青年干部,红色传承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并将不断延续,以坚定信念、一心为民、公平廉洁、英勇顽强的方式延续下去。

  科技博物馆,共产党人的“理工大学”,厚植“爱国情怀”。“愿得此身长报国”,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建设舍生忘死、鞠躬尽瘁,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现今引以为傲的大国重器。参观一所科技博物馆,在一所“理工大学”进修,让博物馆这个见证者,带领我们了解科学前辈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为中华伟大复兴而勇攀高峰、不懈探索。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凭借精湛的科学技艺、深厚的科学素养,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我们树立了“爱国情怀”的优秀典范。走进科学博物馆,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像是跨过时间的长河,与先辈们对话,告诉我们党员干部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江山代有人才出”,年轻干部要将“爱国、务实、奉献、坚毅”融入到生活中、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到,假如拥有三天光明,她会选择其中一天前往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架连接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和人类文明的伟大。参观一所博物馆,在一座大学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奋进力量。
发布人:zhuliya 发布时间:2022-7-26 15:14 收藏 阅读人次:2427

初审:楚搴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