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沙海“愚公”战荒沙 “人进沙退”书芳华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委组织部 张乃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40多年致力于治沙造林事业,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新时代青年人,要以沙海“愚公”为榜样,坚定决心意志,磨砺执着担当,不忘奉献初心,让青春之干劲,在血液里更加炽热滚烫。

  在领悟“荒沙不治、穷根难除”中坚定“事大不怕事”的决心和意志。“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填满了石光银的童年记忆。沙进人退局面持续恶化,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的梦魇,成为那个年代定边人难言的苦楚,连片的“不毛之地”严重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不给大家把沙治住,这个地方的穷根儿就拔不了,我那个时候下定决心,以后就干治沙这一件事。”石光银说。1984年,他怀着锁住黄沙、拔除穷根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心,辞去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搬进沙区,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风险和挑战,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忌躺在床上当“宅男”“宅女”,切忌躲在家里不出门、“两耳不闻窗外事”、天天只晒“朋友圈”。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千万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要涵养迎难而上、踔厉奋斗的决心和意志,真正把“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领悟“战天斗地、驰骋大漠”中磨砺“事难也要上”的执着与担当。当选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石光银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经过三年苦战,成功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在承包的沙地中,占地6000多亩的“狼窝沙”最难驯服,这里沙梁挨着沙梁,常年大风不断。只见乡亲们口中的那个“石疯子”翻身骑上骡子,裹着草籽走进沙窝窝。他带领一班人,饿了就掰块玉米馍,渴了就舀点沙糊糊水,困了就在茅草庵子眯一觉,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在经过一次次失败之后,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余公里的沙障,凶猛的流沙终于得以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人,要有理想追求,不能整天“浑浑噩噩”,要脚踏实地,不能事事“好高骛远”,要服从安排,不能存心“挑肥拣瘦”,要放开手脚,不能时时“畏首畏尾”。青年人要勇于接“烫手山芋”,敢于当“热锅上的蚂蚁”,只有经历“风吹浪打”、甘于“清苦寂寞”,才能够练就“大心脏”“宽肩膀”,才能够获取“活知识”、练就“真功夫”、掌握“硬本领”。

  在领悟“造林一生、福荫一方”中不忘“事好众人享”的奉献与初心。“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现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作为新时代青年人,要找准自身“定位”,摸清前行“方向”,以初心使命为“风向标”,锚定共产党员的“时空基准”,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急,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切忌把政策始终停留在“路上”、服务始终挂在“嘴上”、实惠始终没有落在“身上”,切忌“最后一公里”永远在“千里之外”,造成服务“肠梗阻”“末梢堵塞”。要厚植为民爱民情怀,消除与群众间的“屏风”,拆掉和百姓之间的“篱笆”,在人民需求的“答题纸”上奋力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青春华章。
发布人:涵霰澜霭 发布时间:2022-8-1 15:18 收藏 阅读人次:3296

初审:王战坤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