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写给张兴钤院士的一封信

甘肃省渭源县委组织部 徐国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尊敬的张兴钤院士:

  您好!

  您是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您长期从事金属物理、核材料性质、冲击波物理等研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金属材料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7月29日噩耗传来,您走完了沉默而隐忍、坚硬而纯粹的金石人生,享年101岁。如今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您许身为国、科技报国的坚定信仰,您求实创新、奋勇拼搏的科研精神,您舍家为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境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在此,请许我以挽联的形式致以我沉痛的悼念和深切的缅怀:心许国防,怀揣报国志,游子归国少年有信有行致力科技兴邦;钤印金石,胸装强国梦,结缘金属一生无怨无悔只为铸盾立功。

  您是立志求学、许身报国的坚定“信仰者”。1921年10月16日,您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崔乡村。从5岁进入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时,年幼的您自小就立下了以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报效国家的志向。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在辗转求学途中,国家贫弱被动挨打的现实、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爱国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您更加坚定了以科技强国、许身报国的坚定信念,并于1940年春天,在乐山城外的一棵大树下,您庄严地举起了紧握的右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大学毕业您投身冶金行业第一线的生产实践,从师者身上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接触了金属研究领域。1947年,您开始了在凯斯理工和麻省理工的学习生涯,从此踏入金属微观研究领域,接受了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完成了从工程技术人员向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的蜕变。万里归舟多延宕,面对着回国的重重阻挠和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的诸多诱惑,您更加坚定了回国报效的坚定信念。您说“学成后,要回国去,一起建设我们的新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学习你身上“立志求学、许身报国”的坚定信仰,涵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报效祖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回应时代呼唤,将报国之志融入奋进新征程的具体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您是科技报国、矢志不渝的忠实“践行者”。回国后,您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创建了新中国首个金属物理专业。面对全新的领域,从教学内容到实验方法,从理论到实践,您言传身教,大胆讲授当时是最前沿但还不为学界接受的“位错理论”,为我国钢铁行业、教育事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1963年,您作为国家紧急征调进入核武器研究院的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奉调来到青海的戈壁滩上,迅速克服高原艰苦环境带来的不适,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研制核武器这一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中来。从金属微观领域研究到爆轰物理实验,面对全新的领域,您经常披着那件蓝色的“棉猴”,穿梭在实验部的各个实验场地之间,带领实验部先后成功完成了缩小尺寸、全尺寸等多次爆轰物理实验,开创性地提出模拟装置放松公差实验,为判定核爆效果提供数据、建立可靠的核物理和核化学测试方法奠定了基础,在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制领域从筚路蓝缕的创业到里程碑意义的建设过程中,完成了从个人为主的科研模式到集体攻关的科研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在大的系统应用工程中科学实验与核科技应用的完美结合。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学习您身上“科技报国、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投身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努力在新征程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您是求实创新、奋勇拼搏的不懈“奋斗者”。1980年,您在转战青海高原、西南“三线”十八年之后,奉调至二机部九局(军工局)任总工程师。虽然您离开了核事业一线,但您仍然对核事业魂牵梦绕,积极搜集世界材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加工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精心组织策划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核材料研究领域打造交流平台,带领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NSAF”联合基金项目的申请和研究,以实际工作需求为牵引,专注于材料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您1991年,70岁的您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继续为我国科研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而努力。1997年7月26日,您又一次站在了美国大学的讲台上,代表中国政府在“国际原子能研讨会”上作《中国核材料保护现状》的报告,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对核材料、核武器的态度与立场。至耄耋之年,您依然没有停止科学研究的坚实脚步,在核材料领域的重大学术报告会以及重要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都有您的审慎评审,在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中,不时看到您穿梭探求的身影。我们要学习您身上“求实创新、奋勇拼搏”的科研精神,肩扛担当之责,保持“志士惜日短,勇者常为新”的拼劲,以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拼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您是舍家为国、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者”。您是女儿童年心中一个“住在信箱里的爸爸”。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您当年离家时,大女儿才两岁半,小女儿才刚出生没多久,就连妻子也不知道您被调去的单位是什么,工作具体地点也不知道。全家人只知道您是去做一件很神圣的工作,而这一走就是18年,甚至您的父亲到离世都不知道儿子在钢院当了8年教授以后,到底去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了。您的女儿张涵曾在《钤记:张兴钤传》一书中提及“父亲离家在外工作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这期间正好是我和妹妹成长的关键阶段”,“父亲在被允许可以短暂回家探亲时,我们不认识他,也不愿意开口叫‘爸爸’”您说:“对于家人,我深感愧疚,但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无怨无悔。”我们要学习您身上“舍家为国、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中,甘于奉献、乐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不重个人名利,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毕生的追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科技报国钤印忠魂,金石逐梦无愧人生。”尊敬的张兴钤院士,向您致敬!
发布人:以诗代药 发布时间:2022-8-2 12:40 收藏 阅读人次:3942

初审:安可欣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1王玲霞发布时间:2022-8-2 16:46

  感动,“科技报国钤印忠魂,金石逐梦无愧人生。”尊敬的张兴钤院士,向您致敬!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