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在新疆和静县巴伦台镇古仁郭楞村,牦牛、毡房、小溪与一张张笑脸交相辉映,悠扬的马头琴声仿佛在讲述着小山村美丽蜕变的传说。
图为盛夏时节,古仁郭楞村的清晨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通过建队伍、强产业、惠民生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让曾经没电、没路、没通讯、没钱的“四没”小山村蜕变为富足安乐的小康村、示范村。
建好队伍带好头
初来乍到,村干部老龄化、后备干部数量不足、执行力不强成为了驻村工作队首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实行AB岗,手把手教思路、教方法。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村干部、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全村党员人数从14人增加到28人,壮大了党员队伍。”村第一书记欧阳宏志介绍道。
图为古仁郭楞村组织全体村民开展周一升国旗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对普通党员设岗定责,设立党员先锋、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10个岗位,实行党员向党员大会、村民群众“双向承诺”和年终述职。并建立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联结双赢机制,拿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20%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鼓励干部干事创业。
“以前,到村委会基本上找不到干部,村民对上级政策也不清楚。如今,村干部作风变了,班子凝聚力、执行力强了,村委会成了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老党员依仁且深有感触地说。
做强产业谋富路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要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在经过充分调研后,村第一书记欧阳宏志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
万事开头难。本地牦牛品质退化、销路不畅,零星养殖见效慢,规模化养殖缺资金。一开始村民积极性不高,都持观望态度。
为激发村民养殖牦牛的积极性,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从外地引进了50头优良牦牛品种,对本地牦牛改良、提纯复壮。退休村支书党巴带头响应号召果断卖掉了自家200只绵羊,从村委会认领了10头改良牦牛,又动员子女、亲戚一起发展牦牛。很快,牦牛抗病能力强、产肉量高、市场价格稳定的优势凸显出来,产生的经济效益让先行带头养殖的党员、村民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参与进来。工作队又邀请来畜牧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养殖、防疫技术,联系生产销路,让村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养殖积极性更高了。
图为冬季,古仁郭楞村牦牛在草原觅食
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又在村上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采取“党建+合作社+牧民+精准分红”方式,对缺少牲畜的村民,无偿提供种畜。动员28户草场少、牲畜少的村民参与到村集体合作社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使村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入股合作社让我的养殖技术提高了,每年可以领到3500多元分红,合作社帮我代卖牦牛后每头多卖500~800元。”村民满都来板着指头算着一年的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
到2021年底,全村牦牛存栏达到6200余头,其中村集体存栏1835头,集体资金积累超过300万元,比8年前增长了10多倍,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之前的2500元达到了38857元。
服务群众聚民心
“队伍强起来了,村集体富起来了,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建设好村级基础工程、为村民办实事。”欧阳宏志一步一个脚印谋划着村子的发展蓝图。
近年来,工作队与村“两委”常态化入户访民情,收集群众“微心愿”,制定了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建立了民生项目库和24项任务清单,责任落实到人,跟踪备案销号。累计争取惠民生项目12个,投资527.6万元,通过打机井、修水窖、拉围栏、建牧道,让昔日的小山村道路通了、村民家里灯亮了、手机信号通了、村民口袋鼓了,大家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以前村集体经济弱,干事有想法、没办法。现在集体经济强了,村党支部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幸福,大家的日子像蜜一样甜。”村民小组长巴旦向县乡村振兴局的干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