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你不曾离开

江西省委组织部 司咏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家门前有一棵泡桐树,春天花香袭人,夏天绿荫如盖。看着这棵树,我经常会想起一个与泡桐树紧密联系的名字——焦裕禄。

  焦裕禄出生于1922年8月16日,今天若健在,已经是位百岁老人了。我曾想象过,假如焦裕禄还活着,他会是什么样子呢?他曾说过“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我想,他一定会继续作兰考人民的好书记,带领大家治理风沙、内涝、盐碱,除“三害”、种泡桐,直到沙丘被治服,兰考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他爱种树,一定还会像那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老书记杨善洲一样,退休之后放弃城里安享晚年的机会,继续发挥余热,用毕生时间,去努力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书写共产党员的纯真本色。我甚至还想象过,假如焦裕禄今天仍健在,能和全国人民一道,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沧桑巨变,亲身迎接和欢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那他该是多么欣慰和幸福啊!

  焦裕禄走时年仅四十二岁,正值人生壮年,多么遗憾。焦裕禄的生命长度虽然短了点儿,但他生命的宽度厚度却何其宽广、厚重、丰富、崇高。离开五十多年,兰考老百姓依然念念不忘“焦书记”;他亲手栽下的小树苗,一直被老百姓精心呵护,亲切地称它为“焦桐”。从焦裕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人民也把他放在心中最崇敬的位置。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这是焦裕禄临危受命的奋斗誓言。1962年,兰考县突遭内涝。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带头人带领群众渡过难关,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动员焦裕禄去兰考当县委书记。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明确告诉焦裕禄,兰考是全地区最艰苦、最穷、最困难的一个县,焦裕禄对组织隐瞒下自己有慢性肝炎的事实,二话不说走马上任。他带领干部群众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的临终遗言,也是他对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要求。艰苦的环境加上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息,焦裕禄的肝病迅速恶化。疼痛难忍时,他用钢笔、茶缸盖、鸡毛掸子顶着肝部,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组织上劝他治疗,他总是因为忙一再推脱。他知道,一旦停下来,自己也许就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娘,我是您的儿子。”大雪封门夜,他不顾风雪访贫问苦。面对老乡“你是谁”的疑问,焦裕禄一句“娘”让老乡热泪盈眶。1964年春节,焦裕禄最后一次回老家。大概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临走时娘送他出门,他对着自己的娘招手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为了纪念这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兰考土地和人民的英雄,也为了却他的心愿,他的遗体被运回兰考。灵柩运回的那一天,十里八村的乡亲赶来迎接,把他们的焦书记迁葬在县城北郊黄河故堤的沙丘上。

  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为革命烈士。同年,新华社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广播传到了千家万户,焦裕禄的事迹被全国知晓。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到今天,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58年了。然而时光流逝,并没有带走焦裕禄的光辉。他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今天读来仍然让人禁不住怦然心动、眼睛湿润,直抵人心、发人深省。他像枝叶繁茂的“焦桐”,深深扎根在兰考的土地上;他是一座永恒的丰碑,高高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已经升华为伟大的焦裕禄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熊熊燃烧,穿越时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之一。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1990年7月,有感于焦裕禄精神,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填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也曾多次谈到焦裕禄给他带来的影响。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他五年三赴兰考,两次对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作出全面解释。2014年,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选择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同年3月17日,他到兰考实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这次视察,总书记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这问,是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答案,当以奋进的姿态、实干的作风作答。

  在焦裕禄离开我们的日子里,在英雄辈出的各个年代里,焦裕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经过五十多年的传承、传递与发展,不断融进新的时代内涵——就像无数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滚滚流淌、永不停息的大河。河南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苦干8年,誓把山河重安排,修通“人间天河”红旗渠。福建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不畏艰苦,实事求是,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5年,终于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西藏阿里地区原地委书记孔繁森,两次进藏历时十载,最终一腔热血洒高原。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廖俊波,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改变了一方城乡面貌……他们都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泡桐,头顶蓝天,扎根大地,年年绿荫,庇护百姓。焦裕禄精神,正如他钟爱的泡桐一样,已经在祖国大江南北的辽阔大地上,不断地生根、开花、结果。著名记者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一代代人的记忆、传诵和发自心底的敬仰、感念与热爱,就是焦裕禄精神恒久存活、生生不息的土壤。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如今,在兰考,泡桐已千顷成海,年年花开如画,焦裕禄,依然站在泡桐树下看着我们,从不曾离开。
发布人:党娃 发布时间:2022-8-17 16:51 收藏 阅读人次:3330

初审:张兵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