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绘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强化组织保障,把政治责任扛起来。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健全领导推动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保持工作不降温、不松懈,成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专项小组,由市级领导任小组组长,推动同向发力、各司其职。健全组织落实机制,安排9名市委常委牵头包镇,32名市级领导“全覆盖”包村,深入基层一线带队推进,构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同志直接抓、其他同志协助抓工作体系,各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文件,压实明责、确责、履责、考责、问责闭合式责任管理体系。健全督导考评机制,抽调6个部门骨干力量开展常态化巡回督促指导,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激励、监督和推动作用,调动和激发工作热情。
强化队伍建设,让干事劲头鼓起来。坚持把骨干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调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优配强镇村干部力量,紧扣乡村振兴需要选干部、配班子,择优选拔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人员72人,村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13人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选派19名副科级干部到村任职并全部满票或高票当选村书记、主任,示范带动350余名返乡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进入村班子,确保班子结构更优、功能更强。用好用活驻村帮扶力量,针对乡村振兴任务重、村情民风较为复杂等因素,分2批选派有对口经历的169名驻村干部到村任职,实现包保帮扶全覆盖、精准化。盘活汇聚本土人才力量,成功引进急需紧缺的农林畜牧、教育医疗、文化旅游、金融管理等领域人才46人,选派104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一线、边境一线学校教学,推荐鼓励56名农村实用人才报考省内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提升,有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支部引领,使发展动能足起来。坚持把党组织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开展支部堡垒夯实行动,创新打造6个中心村党委,构建平岗、边境两大党建示范带,定期对村党组织进行评星定级、综合排序,打造一大批特色鲜明、成片连线的示范样板。开展集体经济攻坚行动,实行中心村领建、村企联建、党组织领办创办经济组织“三项工程”,着力发展民俗旅游、边境观光、桑黄种植、黄牛养殖等优势产业,实现中心村党委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0万元,7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开展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行市镇村党组织精准服务“一线工作法”,实行“农事交办”“农事村办”“农事代办”“农事跟办”“农事约办”的“农事五办”模式,累计开展各类服务2万余次,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基层治理,助村风民风美起来。坚持构建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体系,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实施乡村建设工程,聚焦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立短板弱项、创建目标、项目建设、责任分工4个清单,组织开展“三同美家园”实践活动,推动干部群众共同谋划创建措施、落实创建任务、维护创建成果。实施文明领航工程,广泛运用“六步工作法”,在全市范围组织重修村规民约,推广实施“爱心超市”,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施网格治理工程,依据村屯分布、人口集聚等因素,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引导网格员在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矛盾化解、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社会治理“多条线”集聚到网格这“一股绳”里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