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组织工作

“三化”管理让干部“下得来、上得去”

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 海组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干部“能上能下”是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是从严管理干部的实践举措,是促进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可现实是,部分单位干部“能上能下”陷入了“只上不下”的“怪圈”和“死局”,不少是因为官僚主义、“好人主义”作祟,怕得罪人、不敢得罪人、不想得罪人;有的对“下”后干部“一下了之”,放任四海、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不仅让那些本可以通过“回炉再造”再重新“上”的“下”后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到重创,更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如何“破局”干部“能上不能下”或“只上不下”,笔者认为,必须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撬动“干”的活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细化认定标准,推动干部“下之以据”,让干部下得“有底气”。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和难点在解决“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下的情形和渠道,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突出分类处置,做到精准有效。在指标认定上,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每个方面情形,能定量的全部定量,不能定量的尽可能细化,形成若干个测评要素,划出“硬杠杠”,形成“细框框”,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执行力度。在下的渠道上,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比如对德才素质、专业知识等与现任职位不相匹配的,平调其他岗位任职;对领导能力偏弱、工作实绩一般的,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对政治素质不高、组织观念不强、道德品行不端、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予以降职或免职;对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健康原因调整及其他情形,按规定执行。

  优化跟踪管理,帮助干部“下之能为”,让干部下得“有信心”。干部调整下来后,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而是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给予关心帮助,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帮助重新树立积极工作的信心,重新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落实“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明确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帮带,及时关注被调整干部思想状况、日常表现、各方评价,形成“一人一档”。要建立被调整干部回访制度,由纪检机关、组织部门实施专项考察,通过调研、座谈、家访、面谈等形式,对“下”的干部现实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要注重关心关爱,根据被调整干部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实际情况,“个性化”提供工作安排,对存在困难的及时帮助解决,对存在问题的及时“咬耳扯袖”。

  强化分析研判,确保干部“下之可上”,让干部下后“有奔头”。对调整“下”来的干部,不能一“下”了之,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考核研判。要建立评估分析机制,围绕政治素质是否过硬、思想态度是否诚恳、担当精神是否饱满、工作业绩是否突出、干部群众是否认可等方面,设立重新使用标准和条件,评价其现实表现,形成可以重新使用、列入观察范围、不予重新使用名单。对影响期满、表现优秀、纳入可以重新使用范围的,要经考核认定,大胆重新使用。同时,要注重典型引路,每季编发三项机制《案例选编》,择优刊用能上能下,特别是下后能上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破除“下必有错”传统看法,真正让干部“下得来”,更“上得去”,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我们应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干部“能上能下”是常态,“上”去是责任担当、更好地为民服务,“下”来是事业需要、让更有能力的人发挥更大作用。只有让干部“躺不平”“坐不住”,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大干快干、大步奔跑,才能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一流业绩、优异成绩,才能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发布人:河南林子在海安ing 发布时间:2022-8-26 08:53 收藏 阅读人次:4956

初审:杨南方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